时间: 2025-05-14 07:12: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4 07:12:11
《杂寓兴》
作者: 皎然 〔唐代〕
嗟嗟号呶子,世称谪仙俦。
媚俗被鲛绡,欺天荐昫修。
奔景谓可致,驰龄言易流。
燕昭昧往事,嬴政亡前筹。
三山果不见,九仙忽悠悠。
君看牛山乐,君见麋浦游。
昨日千金子,联绵成古丘。
吾将揽明月,照尔生死流。
至乐享爰居,惭贻达者尤。
冥冥光尘内,机丧成海沤。
叹息啊,号啕大哭的儿子,世人称你为谪仙的伴侣。
迎合世俗被华丽的绸缎所遮蔽,欺骗天地来推荐秋天的修行。
奔波的光阴可以得到,流逝的年华也容易消逝。
燕昭的往事朦胧难辨,嬴政的亡国前景早已筹划。
三座大山果然看不见,九位仙人却忽然飘然而去。
你看牛山的乐趣,你见麋浦的游乐。
昨日的千金子,如今连绵成了古老的丘陵。
我将揽明月,照亮你生死的流转。
至乐享受在于居所,惭愧的是对有为者的愧疚。
在冥冥的光尘之中,机缘已消失成了海的泡沫。
作者介绍: 皎然,唐代诗人,字希言,号皎然,生于公元710年,卒于公元770年。他以清丽的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
创作背景: 诗作产生于唐代社会背景下,士人对于人生、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诗人身处的时代,政治动荡、士人失意,使得诗人对世俗的抨击与对理想的追求愈加浓烈。
《杂寓兴》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思考。开篇即以“嗟嗟号呶子”引入,表现了对人生的深切感慨。诗中提到的“谪仙俦”,不仅仅是对浑浑噩噩的世俗生活的反思,也是对自己理想的追求与羁绊的表达。
在“媚俗被鲛绡,欺天荐昫修”中,诗人以华丽的外表象征着世俗的虚伪,揭示了人们在追求名利时往往失去本心的现象。接下来的“奔景谓可致,驰龄言易流”则反映了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历史典故,如燕昭与嬴政,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最后的“吾将揽明月,照尔生死流”则是一种理想的寄托,试图通过对宇宙的感悟,超越生死的局限。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结合了历史、自然与人生哲学,展现了诗人高远的理想与对现实的无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思,探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通过历史与自然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平淡生活的追求与对世俗的批判。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在诗中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还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生活的反思。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谪仙”指的是:
A. 遇难的仙人
B. 被贬的神仙
C. 追求的理想
D. 自然的景象
诗中“奔景谓可致”意指:
A. 时间是可以追寻的
B. 光阴易逝
C. 理想难以实现
D. 往事不可追忆
“吾将揽明月”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A. 对现实的无奈
B. 对理想的追求
C. 对时间的感慨
D. 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将皎然的《杂寓兴》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前者更多地探讨人生与理想的无常,后者则以豪放的风格表达对人生的洒脱与享受。两者在主题上具有相似之处,但在情感表达与艺术风格上却各具特色。
以上内容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杂寓兴》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