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2:22: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2:22:17
咸平读书堂
作者: 陈师道 〔宋代〕
昔人三百篇,善世已有余。
後生守章句,不足供嗫嚅。
一登吏部选,笔砚随扫除。
闭合画眉妩,隔屋闻歌呼。
奉公用汉律,宁复要诗书。
俛首出跨下,枉此七尺躯。
今代陶朱公,不作大梁屠。
计然特未用,意得轻全吴。
为邦得畿县,政密自计疏。
宁书下下考,不奉急急符。
用意簿领外,筑室课典谟。
平生五千卷,还舍不问涂。
近事更汉唐,稍以诗自娱。
复作无事饮,醉卧拥青奴。
桃李春事繁,轩窗画景舒。
鸣屋鸠渴雨,窥帘燕哺鶵。
休吏散篇帙,风篁献笙竽。
听然一启齿,斯民免为鱼。
古人写下的三百篇文章,在世上已经很多了。后生只守着章句,无法自由表达。一旦参加吏部的选拔,笔墨都随之被淘汰。闭门整理妆容,却能隔着屋子听到歌声呼唤。奉公的时候用汉律,哪还需要诗书呢?低头走出门去,真是枉费了这七尺的躯体。如今的陶朱公,不再是大梁的屠夫。他的计策虽然未得到使用,却轻视整个吴地。为国家获得了郊县,政务中谨慎而隐秘。宁愿写下一些简单的考题,也不奉承急功近利的符号。打算在外面用心的记载,建立房舍研习典籍。平生读过五千卷,早已不再关心名利。近来的事情更像汉唐时期,偶尔以诗歌自娱。再次无所事事地饮酒,醉卧在青色的奴仆怀中。桃李的春天繁盛,窗前的景致舒展。鸠鸟在屋里渴望雨水,燕子窥视着帘子喂养幼雏。让官吏们散去书籍,风中的竹林献上笙与竽。听见我轻声说话,百姓就免受鱼肉的苦。
陈师道(约1030年-1085年),字士行,号东溪,南宋时期诗人、学者,擅长诗词,尤其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表达个人志趣与理想。
《咸平读书堂》作于陈师道隐居于咸平之际,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思考与个人理想的追求。诗中展现了他对读书、对官场的不满,表达了对平淡生活的向往。
《咸平读书堂》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表达了诗人对读书与仕途的深刻思考。诗中以古人三百篇开头,强调了经典作品对后人的影响,而后生守章句则暗示了对创新的限制。诗人对当时的官场风气表示不满,认为在政治的压力下,真正的文学与诗歌被压制,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诗中提到陶朱公,象征着追求理想与价值的坚持。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感慨时局,又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最后几句对自然的描绘,表现出一种闲适与安宁,显示出诗人对物质与精神双重追求的深思。
整首诗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与官场的不满,以及对自由读书生活的向往。通过对古今对比,诗人传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展现了对文学与道德的追求。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陶渊明
B. 陈师道
C. 李白
D. 杜甫
诗中提到的“陶朱公”指的是什么?
A. 一位诗人
B. 一位理想的人物
C. 一位官员
D. 一位商人
“昔人三百篇”中“昔人”主要指的是谁?
A. 现代人
B. 古人
C. 后生
D. 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