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3:17: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3:17:44
昔日徵黄绮,余惭在凤池。
今来招隐士,恨不见琼枝。
曾经我用黄绮织的衣裳参与科举,感到羞愧在凤池之畔。
如今我特意来邀请隐士,遗憾的是没有见到那如琼枝般的高人。
李德裕(787年-849年),字梦锡,号温峤,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曾任宰相。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著称,常表达对人事的感慨与思考。
这首诗写于李德裕未能与著名隐士韦楚老相遇之际,反映了他对隐士交游的渴望和对自身处境的自省。时代背景下,隐士文化在唐代盛行,许多士人希望能结交隐士以求道。
《记韦楚老不遇》一诗,短小精悍,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首句通过“徵黄绮”展现出诗人曾经的辉煌与荣耀,暗示他在仕途上的成就与社会地位,而“余惭在凤池”则表达了他对此成就的惭愧与自省,似乎在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值得这样的荣耀。
接下来的“今来招隐士”则转折出诗人的心境变化。他不再追求世俗的名利,而是希望能结交隐士,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然而“恨不见琼枝”一句流露出一种无奈与失落,隐士似乎并没有回应他的期盼,表现出他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感。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揭示了李德裕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体现了唐代士人对隐士文化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个人价值的不同评价。诗中所传达的自省与追求超越世俗的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整首诗反映了唐代士人对隐士文化的向往与对世俗名利的审视,表达了李德裕的自我反思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中“黄绮”指的是什么颜色的衣物?
A. 蓝色
B. 红色
C. 黄色
D. 绿色
“琼枝”在诗中象征什么?
A. 世俗的名利
B. 高洁的人才
C. 美丽的女子
D. 财富与地位
诗人对隐士的态度是:
A. 渴望结交
B. 轻视
C. 无所谓
D. 羡慕
对比李德裕的《记韦楚老不遇》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者都表现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思考。但王维更注重自然与隐逸的结合,而李德裕则更加关注自我的反省与情感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