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23: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23:20
瑜上人自灵石来,求鸣玉轩诗,会予断作语,
道人去我久,书问且不数。闻余窜南荒,惊悸日枯削。
安知跨大海,往反如入郭。譬如人弄潮,覆却甚自若。
旁多聚观者,缩头胆为落。僻居少过从,闲庭堕斗雀。
手倦失轻纨,扣门谁剥啄。开关忽见之,但觉瘦矍铄。
立谈慰良苦,兀坐叙契阔。谁持稻田衣,包此剪翎鹤。
远来殊可念,此意重山岳。悃愊见无华,语论出棱角。
为余三日留,颇觉解寂寞。忽然欲归去,破裓不容捉。
想见历千峰,细路如遗索。相寻固自佳,乞诗亦不恶。
而余病多语,方以默为药。寄声灵石山诗当替余作。
便觉鸣玉轩,跳波惊夜壑。
此诗表达了一位道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他在南荒独自生活,收到朋友的问候,感到惊喜与忧虑。他回忆起自跨越大海,恍若回到熟悉的城市。在旁的人们对他投以关注的目光,但他内心却是孤独的。闲暇时,他在庭院中和雀鸟玩耍,感到生活的无奈与疲惫。朋友的到来让他倍感安慰,两人谈论着彼此的境遇,久别重逢的感慨涌上心头。朋友的衣着朴素,却让他感到温暖。最后,他希望能够写下诗句寄托心情,虽然因病多语而选择沉默,但仍愿意把灵石山的诗作寄托给朋友。
作者介绍: 惠洪(1090-1155),字景晖,号了庵,南宋时期的诗人、道士,以其清新脱俗的作品而闻名。其诗风多表现隐逸生活、道教思想,追求精神自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惠洪晚年,反映了他在人生旅途中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孤独生活的感悟。诗中透露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友谊的渴望。开头便以“瑜上人自灵石来”引入,设定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境。诗人对道人的思考和感受,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在艰难的流亡生活中,他仍然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与追求,试图通过文字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整首诗的意象丰富,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如“千峰”、“细路”,也有内心感受的表达,如“惊悸”、“寂寞”。通过“谁持稻田衣,包此剪翎鹤”的描写,诗人将朋友的到访与自然的和谐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人际关系的温暖与生活的美好。此外,诗中对话的描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流露,增强了作品的情感厚度。总的来说,惠洪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呈现了一个充满哲思与情感的诗篇。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中体现了对友谊的珍视、对孤独生活的反思,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人通过抒发内心的感受,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惠洪的诗歌主要反映了什么主题?
A. 爱情
B. 友谊与孤独
C. 战争
“灵石”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理想与自然
C. 知识
诗中提到的“鸣玉轩”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处优雅的诗歌创作环境
C. 一种建筑风格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惠洪与王维在抒情诗中的表现,惠洪更注重内心的孤独感和对友谊的渴望,而王维则更倾向于描绘自然的美与心灵的宁静。两者都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但侧重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