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16:23: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16:23:06
人围庙垣重,鼓作宫漏晓。
晨门传放钥,坌入荒庭秒。
初如求木猿,稍若安巢鸟。
黄炉答拜辱,月淡秋天杳。
发题疏疑经,按剑或惊矫。
官曹严坐起,迾卒禁纷扰。
儇趋蚁争邱,痴坐鹭窥沼。
江淮有名翬,专场或孤鷕。
袖手深盘礡,乞灵颇澴绕。
稚旄半父子,相面多中表。
鸿将雁行,牛舐快犊小。
墨泓黦寒云,笔尾撼丛筱。
雕虫寄鼻咏,攘略倾耳剽。
剖蚌得珠难,扬沙见金少。
遗形欹冠屦,忘味弃昫麨。
虽挥鲁阳戈,余勇事未了。
喧哄遂一空,星河明木杪。
人们围绕庙宇的围墙,鼓声仿佛在报晓。
晨门传来钥匙声,急匆匆地进入荒凉的庭院。
起初像是在寻找树上的猿猴,后来又像是安静地栖息的鸟儿。
黄炉上回复了拜谒的屈辱,月色淡淡,秋天的天空显得遥远。
发题时有些疑惑,按剑而立,或许会感到惊慌。
官吏严肃地就座,侍卫们禁止纷扰。
匆忙的青年像蚂蚁一样争抢,痴坐的鹭鸟在水边静静观察。
江淮一带有着名声的飞鸟,专门在场地上或孤独飞翔。
袖手旁观,深深思索,求助的心情愈发缭绕。
年轻的旗帜半是父子,互相打量,表情各异。
鸿雁将要飞行,牛舐着刚出生的小犊子。
墨色如寒云般浓厚,笔尖在竹林中摇动。
雕虫小技寄托于此,轻声细语倾耳而听。
剖开贝壳获得珍珠是艰难的,扬沙见金更是少之又少。
遗留的身形倾斜着帽子和鞋子,忘却了味道,抛弃了米饭的香气。
即使挥舞鲁阳的战刀,余下的勇气依旧未了。
喧闹之后归于寂静,星河在树梢闪耀。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翁,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与苏轼、晏殊等人齐名,属于“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风潇洒自如,擅长描绘自然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黄庭坚参加进士考试前的心情与环境,表达了他对科举的期待与紧张,以及对人生和理想的思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科举制度是士人追求名利和地位的重要途径,诗中反映了对这一制度的复杂情感。
黄庭坚的《和冕仲观试进进士》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他在科举考试前的复杂心情。诗中通过庙宇、晨门、黄炉等意象,描绘了一个紧张而又神圣的考试场景。人们围绕庙垣,鼓声如同报晓,象征着新一轮竞争的开始。黄炉的香气与月色交织,营造出一种严肃而又神秘的氛围。诗人把自己比作求木猿和安巢鸟,反映了他在追求理想与安定之间的矛盾。
在形式上,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洞察。诗中的“剖蚌得珠难,扬沙见金少”生动地表达了追求名利的艰辛,揭示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最后一句“喧哄遂一空,星河明木杪”则展现出一种宁静的归宿感,仿佛在提醒人们,即使经历了喧嚣与竞争,内心的宁静和对理想的坚持才是最重要的。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考试前的紧张与期待,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测试:
诗中“鼓作宫漏晓”中的“鼓”指的是什么?
诗人用什么动物比喻追寻理想的过程?
诗中提到的“剖蚌得珠难”主要表达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