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8 11:05: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8 11:05:35
水波文袄造新成,
绫软绵匀温复轻。
晨兴好拥向阳坐,
晚出宜披踏雪行。
鹤氅毳疏无实事,
木棉花冷得虚名。
宴安往往叹侵夜,
卧稳昏昏睡到明。
百姓多寒无可救,
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
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
与君都盖洛阳城!
这首诗描绘了新制绫袄的轻盈和温暖,早晨在阳光下坐着感觉很好,晚上披上外衣行走在雪地上也很适宜。然而,华丽的外衣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木棉花的名声虽高,但却无法御寒。诗人夜宴时常感叹时光流逝,沉沉入睡至黎明。虽然自己有温暖的衣物,但百姓却在严寒中困苦不堪,心中惦念农民的艰辛,耳边似乎听到饥寒交迫的声音。诗人渴望能有一件长大裘,足以覆盖整个洛阳城,与百姓同享温暖。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歌以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贴近生活而著称,风格多样,既有清新婉约之作,也有沉郁悲凉之作。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中期,正值社会动荡、百姓疾苦的时期。诗人以个人的富裕与社会的贫困形成对比,抒发对民生困苦的关切和无奈。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绝句与七言交替的方式,形成了流畅的韵律感。诗中通过对比的手法,描绘了诗人新制的绫袄轻盈温暖的特点,与社会上百姓的寒冷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虽然拥有温暖的衣物,但内心却充满了对农民苦难的关怀,显示了其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中的“水波文袄”与“鹤氅”不仅展现了生活的奢华,更隐含了对生活表面的反思。白居易在此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表达了对不平等现象的反思。在最后两句中,诗人渴望能为百姓提供温暖,展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富裕生活的反思与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关怀,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矛盾与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水波文袄”象征什么?
诗人夜宴时常感叹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