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5 18:01: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5 18:01:26
忽忽聚还散,荧荧暗复明。
去嫌灭烛秽,来照读书清。
不必烦罗扇,何妨屏铁檠。
蚌珠大如月,不及尔身轻。
忽然间,光亮聚集又散去,微弱的光在黑暗中闪烁着又重新明亮。
对于已经熄灭的烛光的污秽,我并不在意,
来临的光明却能照亮书本的清晰。
不必烦扰使用扇子,何妨用铁制的灯檠。
即便是大如月亮的蚌珠,也比不上你身姿的轻盈。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蚌珠”可以联系到《庄子》中关于珍珠的比喻,象征着事物的珍贵和稀有,而“月”则常用来比喻美丽和明亮,象征理想和追求。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季真,号白云,晚号石水,南宋诗人,擅长词、诗,尤其是山水诗。他的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常以自然景物寄托个人理想和情感。此诗通过灯光和书籍的意象,表现诗人宁静而清晰的内心世界。
本诗通过对光亮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知识的渴望。开头“忽忽聚还散,荧荧暗复明”,以光的变化引入全诗,暗示人生的无常与瞬息万变。接下来的“去嫌灭烛秽,来照读书清”,则表达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尽管现实中存在着种种污秽,他依然选择向知识和真理的光明迈进。
“不必烦罗扇,何妨屏铁檠”一句,展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罗扇象征着繁华和奢侈,而铁灯则代表了实用和真实,诗人在这里隐含地表达出一种对简约生活的赞美。最后一句“蚌珠大如月,不及尔身轻”,则巧妙地将自然珍宝与人之间的轻盈比较,展现了对人性美的赞美。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在困扰中追求内心安宁的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简朴生活的欣赏,反映出诗人在动荡时代中对内心安宁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荧荧”指的是什么?
A. 大海
B. 微弱的光
C. 山峰
诗人为何不在意“灭烛秽”?
A. 因为他喜欢黑暗
B. 因为他追求知识的光明
C. 因为他不喜欢蜡烛
最后一句中,诗人将蚌珠与什么作比较?
A. 树木
B. 月亮
C. 自身轻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同样通过月亮的意象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思乡情,而刘克庄则通过光明与书籍的意象传达对知识和清净生活的向往。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但体现在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意象选择上。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