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3 20:47: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20:47:38
六么令·照人明艳
作者:方千里 〔宋代〕
照人明艳,肌雪消繁燠。
娇云慢垂柔领,绀发浓于沐。
微晕红潮一线,拂拂桃腮熟。
群芳难逐。
天香国艳,试比春兰共秋菊。
当时相见恨晚,彼此萦心目。
别后空忆仙姿,路隔吹箫玉。
何处栏干十二,缥缈阳台曲。
佳期重卜。
都将离恨,拚与尊前细留嘱。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女子的美丽,肌肤如雪,消去夏日的炎热;她柔美的衣领如同轻柔的云彩,乌黑的长发比沐浴后的水更为浓密。她脸上微微泛起红晕,宛如成熟的桃花。众多花朵都难以追赶她的美丽。她的香气和国色天香,试着与春兰和秋菊相提并论。那时见面时恨不得再早些,彼此的心中都萦绕着对方的身影。离别后只能空自怀念那仙女般的姿态,路途遥远,只能听到箫声和玉音。如今不知何处有那十二根栏杆,缥缈的阳台曲折而美丽。希望能够再重聚,纵然离别之恨再重,也要在杯前细细相托。
方千里,宋代词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词作常以细腻的情感和清丽的意象著称。方千里生活于宋代一个相对开放和繁荣的社会,文化艺术蓬勃发展,词作为当时的流行文体。
《六么令·照人明艳》创作于一个充满春意的季节,诗中描绘的女子美丽而动人,表达了词人对美丽事物的向往和对离别的惆怅。作品在细腻的情感描写中,传达了对爱情和美的向往。
《六么令·照人明艳》是一首极具女性美感的词作,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位女子的绝世容颜与独特气质。开篇“照人明艳,肌雪消繁燠”,以光彩四射的美丽和如雪般的肤色,直接抓住了读者的眼球,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美人图。接下来的描写更是层层递进,描绘了她的衣着、发型、面容,细致入微,让人仿佛能看到那轻柔的衣领和浓密的发丝。
词中不仅赞美了女子的外貌,更通过“群芳难逐”、“天香国艳”等词句,提升了她的地位,将她置于一个超越凡尘的境界。这里的对比手法,突出了她的独特和无与伦比,使得她的美丽不仅仅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气质和风韵。
情感的转折出现在“当时相见恨晚”,这里流露出一种对错过的遗憾和对彼此深切的思念。“别后空忆仙姿,路隔吹箫玉”描绘了离别后的孤独与思念,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回忆的追忆和对未来重聚的渴望。最后一句“都将离恨,拚与尊前细留嘱”充满了情感的深邃,留下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对离别的无奈。
整首词在语言上清新、婉约,同时又充满了细腻的感情,展现了方千里对女性美的敏锐触觉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整首词的主题围绕女子的美丽与离别的惆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爱情的珍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传达出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中对女子美丽的高度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
词中“肌雪消繁燠”中的“繁燠”指的是什么?
A. 炎热
B. 寒冷
C. 雨水
“当时相见恨晚”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遗憾
C. 期待
全词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A. 自然
B. 美丽与离别
C. 战争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相比,方千里的作品更为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李清照则更偏重于情感的流露与环境的交融。两者都在各自的诗词中展现出对美的追求,但侧重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