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17:27:21
原文展示:
泉下团圞宿恨蠲,
墓门夜月罢啼鹃。
即今寒食青墩路,
水木迷濛六十年。
白话文翻译:
泉水下的团聚让人忍不住想起过往的遗憾,
墓门外的月光下,啼叫的杜鹃已然停止。
如今在寒食节的青墩路上,
水边的树木依稀迷蒙,时光已过六十年。
注释:
- 泉下:指泉水的地下,常用于比喻亡者的归宿。
- 团圞:团圆、聚集的意思,通常有怀念的情感。
- 宿恨:指长久以来的遗憾或怨恨。
- 墓门:指坟墓的入口。
- 夜月:夜晚的月光,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 啼鹃:指杜鹃鸟的啼叫,常与哀伤联系在一起。
- 寒食:寒食节,古时纪念亡者的节日。
- 青墩路:指青墩这一地名,可能与作者个人的经历有关。
- 水木迷濛:形容水面和树木在朦胧的雾气中模糊不清。
- 六十年:表达时间的流逝,感叹岁月的无情。
典故解析:
-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纪念介之推,后成为祭祖的日子。此节日强调对已故亲人的怀念,诗中提到寒食节与墓地的意象相结合,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亲人深切的思念。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彭维新,清代诗人,生平不详,诗风多以抒情见长,擅长描写人生的苦乐与自然景物的结合。
-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寒食节,诗人通过对墓地和亲人的追忆,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反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亡者的深切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头两句描绘了一个清冷的墓地场景,泉水流淌,月光照耀,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哀伤的氛围。诗人用“宿恨”一词,透露出对往昔的怀念和无法释怀的情感,表现出一种内心的纠结与痛苦。
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现实,提到寒食节的青墩路,表明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水木迷濛的描写,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对过去的依恋,六十年的时光,仿佛在瞬间流逝,给人以深深的惆怅。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展现了对生命、时间和亲情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意象分析:
- 泉水:象征生命的流动和时间的无情。
- 月亮:代表孤独与思念,承载着诗人对过往的追忆。
- 杜鹃:常与哀伤、思念关联,是对亡者的哀悼。
- 青墩路:特定的地理意象,承载着个人记忆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宿恨”指的是什么?
- A. 过去的遗憾
- B. 美好的回忆
- C. 未来的希望
-
寒食节的意义是什么?
-
“水木迷濛”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彭维新与李白在对月亮的描绘上,李白更显洒脱,而彭维新则更显哀伤,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研究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