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3 04:35: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04:35:35
东晋陶元亮,西京董仲舒。
高风敦薄俗,妙论见遗书。
水石伤新窆,松篁惨旧庐。
楞伽今在否,此道发明初。
这首诗提到东晋的陶元亮和西汉的董仲舒,他们的高尚风范超越了世俗,留下了精妙的论述和遗书。诗中感叹水石的侵蚀使新的墓地显得悲伤,松竹的枯槁让旧居显得凄凉。最后,诗人询问楞伽的教义是否仍在,似乎在追问道理的初始和本源。
作者介绍:王之道,宋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对人生和道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王之道与郑公交往的时期,可能是对郑公去世的悼念,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王之道的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提及,展示了古代士人的高尚风范与追求。陶渊明和董仲舒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和品德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诗的开头通过平实的叙述引入,接着通过“水石”和“松篁”的意象,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最后一句提问“楞伽今在否”,不仅是对佛教思想的追问,更是对真理和智慧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思索。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叹,显示出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王之道的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有哪两位?
诗中“水石伤新窆”中的“新窆”指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