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5:17: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5:17:33
叔子邻家儿,探环记前身。
次律求师后,一悟了宿因。
我亦清源洞,蜕骨岩下人。
误堕声利区,驱驰丧其真。
所以付樽酒,都忘贱与贫。
惜无还丹术,高举遗世尘。
悠悠笙鹤期,旷望三山津。
邻居的孩子,探讨了环的来源。
在次律的求教后,悟到了宿世的因缘。
我也是清源洞中的人,像是蜕变的蝉一般。
误入了声名与利益的区域,追逐中失去了真我。
因此我把酒杯奉上,忘却了贫贱的生活。
可惜没有长生不老的法术,想要超脱世俗的尘埃。
悠悠的笙声与鹤鸣,远望那三山水津。
张翥是元代著名的诗人,字君实,号松溪。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作品不仅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理想的追求,体现了元代文人的典雅与深邃。
《杂诗七首 其二》是在元代社会动荡、经济困窘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反思,表达对世俗名利的厌倦,以及对清净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士人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展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这首诗以平易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追求真理的渴望。开头以“叔子邻家儿”引入,展现出一种生活的细腻与亲近,紧接着转向自我反省,揭示了人生的宿因与追求。诗中“误堕声利区,驱驰丧其真”一句,深刻地道出追逐名利的代价,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接下来的“所以付樽酒,都忘贱与贫”则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的无奈与释然,他选择用酒来忘却现实中的贫贱,似乎是对命运的妥协。最后几句“惜无还丹术,高举遗世尘”则透露出诗人对长生、超脱的向往与无奈,体现了对尘世的超越追求。
整首诗在意象上表现出清新脱俗的风格,蕴含了深厚的哲理,令人深思。诗人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与内心的反思,展现了一个寻求真理和超脱的灵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普遍的共鸣。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思人生的追求,揭示名利与真实自我的矛盾。诗人通过对自我的追寻与反思,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对超脱尘世纷扰的渴望。
诗中提到的“声利”指的是什么?
a) 声望与利益
b) 声音与力量
c) 声音与音乐
答案:a
诗人希望超脱的是什么?
a) 贫困
b) 世俗名利
c) 自然
答案:b
“蜕骨岩下人”中的“蜕骨”主要象征什么?
a) 重生与改变
b) 失去与绝望
c) 年龄的增长
答案:a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张翥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内心的反思与超脱,而李白则更强调豪放与洒脱的生活态度。两首诗都表达了对酒的看法,但出发点和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个体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