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4 18:30: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4 18:30:14
北至太原
作者: 李益 〔唐代〕
炎祚昔昏替,皇基此郁盘。
玄命久已集,抚运良乃艰。
南厄羊肠险,北走雁门寒。
始于一戎定,垂此亿世安。
唐风本忧思,王业实艰难。
中历虽横溃,天纪未可干。
圣明所兴国,灵岳固不殚。
咄咄薄游客,斯言殊不刊。
过去的辉煌已经消逝,皇权的基础如今郁郁葱葱。
命运早已汇聚,但治理国家却极为艰难。
南方的灾难如羊肠小道般险峻,北方的雁门则寒风凛冽。
一旦建立起军队的力量,便能够安定亿万世代。
唐朝的风气本是忧虑和思考,王业的建立实在艰难。
中原虽遭遇横溃,天命却难以改变。
圣明之君所建立的国家,灵山之岳依旧巍峨不倒。
啊,薄幸的游子,这些话语是永远不会被遗忘的。
李益,唐代诗人,字次山,号云阳,原籍陇西。李益以五言、七言绝句见长,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
诗作成于唐代中期,正值唐朝盛世,但政治动荡和外侵威胁并存。作者借此诗表达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希望。
《北至太原》以其深刻的历史感和政治思考,展现了唐代盛世下的忧虑与希望。开篇便以“炎祚昔昏替”引入,指出曾经的辉煌已然消逝,令人感慨。接着描绘了治国的艰难与挑战,尤其是南北方的险恶环境,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不安定。
诗中“始于一戎定,垂此亿世安”一句,表明了作者对建立稳定政权的渴望,表达了通过军事力量来维护国家安宁的观点。同时,诗人对唐风的忧虑和王业的艰难感同身受,显示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关注。
最后的“咄咄薄游客,斯言殊不刊”则是对历史的呼唤,提醒后人铭记历史教训,珍惜国家的安宁。全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展现了李益作为诗人的深厚造诣与对国家的责任感。
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表现了对国家安定的渴望与对未来的忧虑,揭示了在盛世背后潜藏的危机,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中提到的“南厄”指的是哪种环境?
“始于一戎定”中“戎”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灵岳”象征着什么?
李白与李益的作品在历史感与情感上有相似之处。李白在《将进酒》中展现了对人生的洒脱,而李益则更多地关注国家命运。两者虽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历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