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03:48: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03:48:24
记梦(并叙)
乐全先生梦人以诗三篇示之,字皆旁行而不可识。傍有人道衣古貌,为读其中一篇云人事且常在,留质悟圆间。凡四句,觉而忘其二,以告其客苏轼。轼以私意广之云。圆间有物物间空,岂有圆空入井中。不信天形真个样,故应眼力自先穷。连环已解如神手,万窍犹号未济风。稽首问公公大笑,本来谁碍更求通。
乐全先生梦见人以诗三首呈现给他,字迹皆横行而无法辨认。旁边有人以古代的衣着和容貌大声读出其中的一首,内容是说人事总是存在,保持质朴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诗中共四句,他醒来时忘却了两句,便告诉来访的苏轼。苏轼以个人的见解将其扩展开来,讲述道理:圆中有物,物中有空,难道有圆空能落入井中?不信天上形状的真实样子,因此应该先用眼力去探究。连环已经解开如神的手,但万窍仍然在呼号,未能解决风的困扰。最后我向公询问,公大笑说,谁又妨碍你更求通达呢?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成就卓越,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苏轼在政治上曾遭贬谪,但其文学创作反而愈加丰富。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贬谪流亡期间,表达了他对梦境、人生和哲理的思考,反映出他对生命深刻的理解与探究。
《记梦(并叙)》是一首蕴含深意的诗,苏轼通过梦境与哲理的结合,探讨了人事、存在与空灵的关系。梦境的模糊与字句的旁行,象征着现实的复杂与模糊。诗中提到的“圆间有物,物间空”,既是对事物本质的追问,也是对现实与虚幻的哲学思考。苏轼通过幽默的问话和自嘲的语气,展示了他对生活的达观态度,仿佛在说:无论外界多么复杂,内心的智慧与洞察才是最重要的。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哲思,体现了苏轼的文学风格。在“连环已解如神手”中,苏轼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暗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障碍,最终会因为智慧而得以解决。而“万窍犹号未济风”则表明即使在解开了问题之后,生活中依然有无法解决的烦恼。诗的最后一句“谁碍更求通”,不仅是对自我内心的反思,更是对生活哲学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现实与梦境、存在与虚无的关系,体现了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内心智慧的追求。
诗词测试: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梦中看到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圆间有物物间空”意在表达什么?
苏轼最后一句“谁碍更求通”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