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8 11:48: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8 11:48:54
原文展示:
送筇杖与刘湛然道士 王禹偁 〔宋代〕
有客遗竹杖,九节共一枝。 鹤脰老更长,龙骨乾且奇。 我问何所来,来从西南夷。 因思汉武帝,求此民力疲。 明明圣天子,德教加四维。 蛮貊尽臣妾,县道皆羁縻。 僰僮与笮马,入贡何累累。 此竹日已贱,轻视如蒿藜。 我年三十七,血气未全衰。 况在紫微垣,动为簪笏羁。 倚壁如长物,岁月无所施。 寸心空爱惜,惜此来天涯。 忽承明主诏,来谒太一祠。 再见刘先生,气貌清且羸。 持此以为赠,所谓得其宜。 少助橘童力,好引花鹿随。 步月莫离手,看山聊搘颐。 微物懒致书,故作筇竹诗。
白话文翻译:
有一位客人送给我一根竹杖,这根竹杖有九个节,共在一枝上。 它的形状像鹤的脖子,老而更长,像龙的骨骼,干枯而奇特。 我问它从哪里来,它来自西南的夷族地区。 这让我想起了汉武帝,为了追求这些珍奇之物,使得民众疲惫不堪。 现在,圣明的天子,以德教覆盖四方。 蛮夷之地的人们都成了臣民,县道之间都实行了羁縻政策。 僰僮和笮马,不断地进贡。 这种竹子已经变得不值钱,被轻视如同蒿藜。 我今年三十七岁,血气尚未完全衰退。 何况我在紫微垣,行动受到簪笏的束缚。 靠着墙壁,它就像一件长物,岁月对它毫无作用。 我心中空有爱惜之情,珍惜它来自遥远的天涯。 忽然接到明主的诏令,前来参拜太一祠。 再次见到刘先生,他的气貌清瘦而虚弱。 我拿着这根竹杖作为赠礼,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它稍微帮助了橘童的力气,好引导花鹿跟随。 在月光下散步时不要离开手,看山时可以用来支撑下巴。 对于这种微不足道的东西,我懒得写信,所以写了这首关于筇竹的诗。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此诗是他在三十七岁时所作,表达了对竹杖的珍视和对刘湛然道士的敬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禹偁在接到皇帝的诏令,前往太一祠参拜时,赠送给刘湛然道士的竹杖而作。诗中通过对竹杖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自然之物的珍视,以及对道士的敬意和对朝廷的忠诚。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一根竹杖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物的珍视和对道士的敬意。诗中,“鹤脰老更长,龙骨乾且奇”等句,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竹杖的形状和质地,体现了作者对细节的观察和描绘能力。同时,通过对竹杖来源的叙述,反映了作者对朝廷德政的赞颂和对边远地区的关怀。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一根竹杖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物的珍视和对道士的敬意,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朝廷德政的赞颂和对边远地区的关怀。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细节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鹤脰”和“龙骨”分别形容了竹杖的什么特征? A. 形状和质地 B. 颜色和重量 C. 长度和宽度 D. 硬度和柔韧性
作者在诗中提到的“汉武帝”是为了什么? A. 赞颂他的德政 B. 批评他的奢侈 C. 对比当代皇帝的德政 D. 描述他的武功
诗中的“紫微垣”和“簪笏”分别象征了什么? A. 朝廷和官职 B. 宫殿和宝物 C. 星宿和装饰 D. 山川和河流
作者为什么写了这首关于筇竹的诗? A. 因为竹杖是珍贵的礼物 B. 因为竹杖来自远方 C. 因为竹杖是微不足道的东西 D. 因为竹杖有特殊的形状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