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3:25: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25:33
作者:王之望 〔宋代〕
高林缥缈强可见,茅屋半山烟雨昏。
谁家一幅鹅溪绢,古画犹存水墨痕。
高耸的林木在雾霭中若隐若现,半山的茅屋笼罩在烟雨朦胧之中。
不知道是谁家的一幅鹅溪图,古老的画作依然留存着水墨的痕迹。
“鹅溪”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指代一些优美的自然景观,表现出一种清幽的田园生活。此处提及的鹅溪绢,可能指代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传承。
作者介绍:王之望,北宋时期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展现生活的点滴。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久雨的日子里,诗人身处钟鼓山间,感受到自然的幽静与宁谧,表达了对乡村景色的向往与感慨。
这首诗以“久雨”为背景,勾勒出一种朦胧而又深邃的意境。开头的“高林缥缈强可见”,描绘出在雨雾中,林木的模糊轮廓,展现了大自然的神秘和变化。接着,诗人用“茅屋半山烟雨昏”构建了一个宁静而幽静的乡村场景,茅草屋在烟雨朦胧中显得格外生动,仿佛让人感受到那种静谧的乡村生活。
“谁家一幅鹅溪绢”则引入了对艺术的思考,古画的存在不仅代表了历史的延续,也赋予了这一场景更深的文化内涵。最后一句“古画犹存水墨痕”,在画面与书法之间架起了桥梁,水墨的痕迹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保存,使得整首诗在自然与人文之间找到了和谐的统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雨中山林和古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敬仰,展现了一种静谧而深邃的生活哲学。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鹅溪绢”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水流
B. 一幅画
C. 一种植物
D. 一种建筑
诗人通过什么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以上皆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王之望的这首诗与李白的《夜泊牛津》进行对比,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王之望更注重细腻的乡村生活,而李白则突出个人情感与自然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