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02:37: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02:37:22
刘大资挽词二首
作者: 陈与义 〔宋代〕
天柱欹倾日,堂堂堕虏围。
遂闻王蠋死,不见华元归。
一代名超古,千年泪染衣。
当时如有继,犹足变危机。
天柱山在倾斜的日头下,堂堂之人被敌人围困。
听说王蠋已经死去,却不见华元的归来。
这一代的英雄名声超越古人,千年的泪水染湿了衣裳。
如果当时能够有继承的人,也许还能改变危局。
王蠋与华元在此可能隐喻了历史上某一时期的英雄人物,反映了历史变迁中的悲剧与无奈。诗中提到的“千年泪染衣”也许暗示着对历史长河中无数悲剧的感叹。
作者介绍:
陈与义,字与义,号白云,宋代诗人,以豪放、沉郁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时局的关切与对英雄的追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动荡时期创作,诗人对历史沧桑与英雄缺席的感慨,讲述了对失去的无奈与对未来的希望。诗中反映了历史的沉重与对英雄的追忆,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刘大资挽词二首》以悲壮的语调,描绘了历史的沧桑与英雄的遗憾。诗人通过“天柱欹倾日”描绘出一种动荡不安的氛围,天柱山在日头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苍凉,象征着国家的危机与不安。在“堂堂堕虏围”中,诗人直白地表达了英雄被围困的绝境,突显出一种无力感。
接着,诗人提到“遂闻王蠋死,不见华元归”,这句中不仅说明了王蠋的陨落,也暗示了华元的缺席,英雄的缺乏使得国家的希望黯淡。诗人以“千年泪染衣”来表达对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泪水的感叹,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感与悲痛。
最后一句“当时如有继,犹足变危机”则展现出一线希望,若能有继承者出现,或许能够改变当前的危局。这种情感的起伏,既有对过去的怀念,又寄托了对未来的期望,使整首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情感的张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追忆,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的无奈与对未来的希望。诗人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展现了对当下局势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天柱的倾斜象征着国家的危机,泪水则是对往昔英雄的感怀与对美好未来的追寻。
诗词测试:
“天柱欹倾日”中的“天柱”指代什么?
“堂堂堕虏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泪染衣”主要传达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二者都表现了对国家沦陷的感慨,但陈与义的诗更侧重于英雄的缺失与历史的叹息,而杜甫的诗则更侧重于个人的忧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