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5 22:56: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5 22:56:14
寓富池双泉寺三首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蛰龙潜介入寒泓,
极目沧江浪不生。
沙渡解舟人语众,
淮山纵火烧风鸣。
身栖萧寺蓬窗久,
雪压槃塘草店明。
莫说此为孤陋地,
白云流水助吟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冬天,蛰伏的龙潜入寒冷的水中,远望沧江,波澜不兴。沙滩上,船只已解开,旁边有人在交谈。淮山远处,火光照映,风声阵阵。诗人身处这萧条的寺院,窗外蓬草生长已久,雪花压低了塘边的草屋,却显得格外明亮。不要以为这里是个偏僻的地方,白云和流水正好为诗人助兴。
作者介绍:董嗣杲,字子遐,号诚斋,南宋时期诗人,作品多以山水、人生哲理为题材。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灵动的描写和深厚的感情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选择在寺庙中静心,享受自然与内心的宁静。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色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开篇以“蛰龙潜介入寒泓”引入,给人一种深沉而又神秘的感觉,仿佛隐藏着某种力量。接着,诗人以“极目沧江浪不生”描绘了安静的江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暗示了内心的平和与外部世界的宁静。
“沙渡解舟人语众”则带出生活的气息,听到众人的谈话,似乎在揭示生活的多样性和人际关系的温暖。随后,诗人又以“淮山纵火烧风鸣”突显出一种动感,火光与风声交织,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接下来,诗人回到自己的内心,身处“萧寺蓬窗久”,窗外雪景与草屋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清新而明亮,体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
最后以“莫说此为孤陋地”结束,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自信和满足,认为白云流水可使人心境开阔,助于吟唱。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更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自我定位。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的向往,以及在纷扰世界中寻找内心平和的哲思。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
诗词测试:
“蛰龙潜介入寒泓”中的“蛰龙”象征什么?
诗中“淮山纵火烧风鸣”描绘了什么场景?
诗人对“孤陋地”的看法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