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4:24: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4:24:58
车螯二首
作者:王安石
车螯肉甚美,由美得烹燔。
壳以无味弃,弃之能久存。
予尝怜其肉,柔弱甘咀吞。
又尝怪其壳,有功不见论。
醉客快一噉,散投墙壁根。
宁能为收拾,持用讯医门。
车螯的肉非常美味,因此人们将其烹饪成佳肴。
而它的壳却毫无味道,被人们抛弃,抛弃后还能长久保存。
我曾经怜惜它的肉,觉得它柔软甘甜,易于咀嚼吞咽。
又曾感到奇怪,它的壳虽然有用,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醉客欢快地大吃一顿,把残渣随意扔在墙角。
谁能去收拾这些残渣,去找人问医呢?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倡导新法,试图通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来增强国家实力。他的诗歌以清新、高远著称,常常蕴含深刻的哲理。
《车螯二首》创作于王安石政治生涯的高峰期,他在诗中借车螯的美味引发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车螯二首》是王安石通过描写车螯这一美味食物,表达对事物本质的思考与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车螯肉美味的赞美,引导读者关注其外壳的无味与被弃之态,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王安石对美味的欣赏,更引发了他对价值与被重视程度的思考。
后半部分则通过醉客的行为,展现了人们对美味的追求与对残余的漠视,反映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无助。诗中提到的“讯医门”,不仅是字面的询问医生,更可以理解为对生活智慧的追求。整首诗通过对美味与无味、珍视与弃置的对比,折射出社会对人事物的不同态度,进而引发人们对价值观的深思。
整首诗以车螯的美味为引子,探讨了被忽视的价值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车螯肉的特点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壳”有什么特点?
醉客的行为反映了什么?
答案:
王安石的《车螯二首》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王安石更侧重于思考事物的价值,而李白则展现了豪放奔放的个性。两者在风格与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前者更为沉思,后者则更加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