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客有话汴州新政书事寄令狐相公》

时间: 2025-07-27 23:37:23

诗句

天下咽喉今大宁,军城喜气彻青冥。

庭前剑戟朝迎日,

笔底文章夜应星。

三省壁中题姓字,万人头上见仪形。

汴州忽复承平事,正月看灯户不扃。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23:37:23

原文展示:

客有话汴州新政书事寄令狐相公
——刘禹锡

天下咽喉今大宁,
军城喜气彻青冥。
庭前剑戟朝迎日,
笔底文章夜应星。
三省壁中题姓字,
万人头上见仪形。
汴州忽复承平事,
正月看灯户不扃。

白话文翻译:

天下的咽喉之地如今安宁,
军城里喜悦的气氛直达苍穹。
庭前的剑戟在朝阳中迎接新的一天,
笔下的文字在星空下闪烁光芒。
三省的墙壁上刻有众多名字,
万千人头上显现出威仪。
汴州忽然恢复了平安的局面,
正月的灯会家家户户都敞开着门。

注释:

  • 咽喉:指重要的战略要地。
  • 大宁:大安宁,形容国家安定。
  • 军城:指驻军的城池。
  • 剑戟:古代武器,象征军事力量。
  • 笔底:指写作时的笔尖,象征文人。
  • 三省:指唐代的中央政府机构,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承平:指国家安定的局面。
  • 看灯:指元宵节观赏灯火的习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醉翁,唐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政治家。他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刻的社会政治见解而闻名。曾多次任职,经历了政治上的起伏,致力于改革。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中期,正值社会动荡后期,国家逐渐恢复安宁。诗中表达了对国家新政的欣喜以及对民生改善的期盼,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诗歌鉴赏:

《客有话汴州新政书事寄令狐相公》是一首充满希望与喜悦的诗作。全诗通过描绘汴州的安定与繁荣,反映了刘禹锡对国家新政的期望与参与感。首句“天下咽喉今大宁”直接引入主题,表达了国家在经过战乱后,终于迎来了和平的局面。诗中充满了军城的喜庆气氛,展现了军民同庆的景象。

接下来的两句“庭前剑戟朝迎日,笔底文章夜应星”,则通过对比军事与文化,表现了国家在安定环境下,文治武功的双重发展,体现了诗人对士人责任感的重视。这种将军事与文人生活结合的描写,增强了诗的艺术美感。

后面的几句提及“三省壁中题姓字,万人头上见仪形”,不仅表现了国家治理的制度化,更是对民众身份的肯定,暗示了新的政权对百姓的重视与关怀。最后一句“正月看灯户不扃”,更是将节日的欢愉与人们的安宁结合在一起,表现了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整首诗运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形成了整齐有致的节奏感,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感受到诗中传达的浓厚的喜庆氛围与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下咽喉今大宁:形容国家重要的战略地区现已安宁,表明了对国家局势的乐观态度。
  2. 军城喜气彻青冥:军营的喜庆气氛普及到整个天空,展示了国泰民安的景象。
  3. 庭前剑戟朝迎日:庭院前的武器在朝阳下闪耀,象征着新的开始。
  4. 笔底文章夜应星:暗示诗人在夜晚创作的文字如星星般璀璨,引发对文化的思考。
  5. 三省壁中题姓字:提及政府的制度,强调政权的稳定与民众的认同。
  6. 万人头上见仪形:人们的尊严与形象,展现了社会的和谐。
  7. 汴州忽复承平事:汴州的恢复和平状态,表明了新政的成效。
  8. 正月看灯户不扃:正月元宵节的欢庆景象,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安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剑戟”与“文章”,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笔底文章”比作“星”,表现了文化的璀璨。
  • 排比:通过连续的句式,增强诗的气势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新政的期待与对民生改善的庆祝,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安定与发展前景的思考与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军城:象征国家的军事力量与防御。
  • 剑戟:代表武装与保护。
  • 笔底:象征文化与文学创造。
  • 灯火:代表节日的欢乐与民众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天下咽喉”指的是哪个概念? a) 战争
    b) 重要的战略要地
    c) 文化

  2. 诗中“正月看灯户不扃”意指什么? a) 夏天
    b) 冬天
    c) 元宵节的欢庆

  3. 诗的作者是谁? a) 白居易
    b) 李白
    c) 刘禹锡

答案:

  1. b) 重要的战略要地
  2. c) 元宵节的欢庆
  3. c) 刘禹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的和谐。
  • 杜甫《春望》:反映了国家动乱与民众苦难的对比。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刘禹锡《客有话汴州新政书事寄令狐相公》对比:两者均表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但风格迥异,李白更显豪放,刘禹锡则偏向理智与细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刘禹锡传记与研究资料

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相关查询

简季桐庐 灼艾 以人生五马贵莫受侵为韵送胡献叔守邵阳 钓台 立春谢司法有诗次韵 雨花台 次韵郑省仓 夏日珠溪赋八音体 上冢 暑不杂兴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木椎 秀活 包含挣的词语有哪些 白玩儿 追忖 衣赭关木 反咬一口 麥字旁的字 包含引的词语有哪些 靑字旁的字 幺字旁的字 子字旁的字 白发相守 抑郁不平 真实无妄 非字旁的字 周驰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