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0 07:26: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0 07:26:41
我曾寄径城南州,果杏纂纂香浮浮。
云开千仞雪山白,月照万古沧江流。
我时未得江山意,但爱高明甲西州。
十年重来是邪非,独觉真意烂不疏。
虞侯着堂发幽闷,岂但清与耳目谋。
川流衮衮来不断,云物亹亹生无休。
既从静寿识至乐,复於叹逝希前修。
游人翕翕满江头,随所适处心悠悠。
童子长佩搴江蓠,女儿缝裙学石榴。
没人扬波白鱼跃,舟子竞渡苍龙摎。
田翁野妇看儿戏,咏归山暝风作秋。
固亦有志感时节,欲起湘累问灵修。
人人得处自深浅,江山於尔无显幽。
堂上主宾亦复尔,各各会意风泠飕。
宇宙无穷本如此,我亦皓然希天游。
我曾经寄居在城南的州,那里果树繁茂,杏树香气四溢。
云雾散去,千仞的雪山显得洁白,月光照耀着万古的沧江流水。
那时我尚未领悟江山的深意,只是爱慕西州的高明。
十年后重返此地,是对还是错,唯独感到真正的意趣愈发清晰。
虞侯在堂上感到幽闷,岂止是耳目所求的清静。
川流奔涌不息,云物生生不息。
静中识乐,反思时光流逝的希冀。
游人川流不息,随意所处心境悠然。
小男孩佩戴着江蓠,女孩缝制石榴裙。
没人打水波白鱼跃,船夫竞渡苍龙船。
田间的老翁和乡妇看着孩子们玩耍,吟唱归山,秋风轻拂。
固然也有志向感受时节,想要追问湘江的灵修。
每个人在各自的深浅处找到归宿,江山于你而言无显幽深。
堂上的主宾也是如此,各自会意,风声轻柔。
宇宙无穷本是如此,我也清晰地向往天际的游历。
生僻字与词语解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魏了翁(约1225-1296),字君和,号思斋,南宋诗人,曾任官员,晚年隐居,擅长诗词,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魏了翁晚年时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在诗中,结合个人的游历与内心的感悟,展现了对世事的淡泊与对高雅趣味的追求。
这首诗作展现了魏了翁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在诗的开头,诗人描绘了城南的果园,杏树的香气弥漫,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自然氛围。而后,雪山和沧江的描写则提升了诗的境界,云开月照带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崇高敬意。
诗中提到自己对西州的“高明”情有独钟,显示出对生活理想与追求的执着。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人愈加体悟到真正的“意趣”在于内心的宁静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游人和田间人们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人们在自然中悠然自得的状态,传达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洞察和对宇宙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恬淡与洒脱的生活态度。
逐句解析:
我曾寄径城南州,果杏纂纂香浮浮。
云开千仞雪山白,月照万古沧江流。
我时未得江山意,但爱高明甲西州。
十年重来是邪非,独觉真意烂不疏。
虞侯着堂发幽闷,岂但清与耳目谋。
川流衮衮来不断,云物亹亹生无休。
既从静寿识至乐,复於叹逝希前修。
游人翕翕满江头,随所适处心悠悠。
童子长佩搴江蓠,女儿缝裙学石榴。
没人扬波白鱼跃,舟子竞渡苍龙摎。
田翁野妇看儿戏,咏归山暝风作秋。
固亦有志感时节,欲起湘累问灵修。
人人得处自深浅,江山於尔无显幽。
堂上主宾亦复尔,各各会意风泠飕。
宇宙无穷本如此,我亦皓然希天游。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现出一种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然融合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果杏”象征什么?
A. 悲伤
B. 丰收
C. 失落
D. 旅行
诗人重返故地后,感受到的“真意”是什么?
A. 忘却
B. 清晰
C. 迷茫
D. 困惑
“宇宙无穷本如此”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看法?
A. 生活
B. 自然
C. 人生
D. 时间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对比,魏了翁的诗更注重内心的感受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则表达了对自由与豪情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