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5 05:55: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5 05:55:04
十五夜月
作者: 陈师道 〔宋代〕
向老逢清节,归怀托素晖。
飞萤元失照,重露已沾衣。
稍稍孤光动,沉沉众籁微。
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
在这个明亮的节日里,年老的我感到无比清宁,心中寄托着对明月的思念。飞舞的萤火虫本应照亮夜空,但如今却失去了光亮,露水已经沾湿了我的衣裳。月光稍稍闪烁,周围的声音显得格外低沉。不应该有白发的我,似乎想要劝人们回家。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其中提到的“月”和“露”常在古诗中出现,象征着孤独、思念与人生哲理。中秋赏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诗中体现了对节日的珍惜和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介绍:陈师道(约1040—1116),字仲明,号澹斋,宋代诗人。为人清白,性情高洁,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自然风光与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中秋节之际,正值月圆之夜,作者在感怀人生的同时,表达了对节日的珍视和对往昔的追忆。
《十五夜月》以中秋节的明月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首句“向老逢清节”,引入了时节的背景,清节即中秋,诗人在此时回首往昔,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归怀托素晖”,则表达了对明月的寄托和思念之情。飞萤失照,重露沾衣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反映出诗人的孤独与思考。
后两句“稍稍孤光动,沉沉众籁微”,将月光的孤独与夜晚的宁静结合,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对生命的哲学思索。最后一句“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更是将思索引向人生的尽头,白发象征着老去和生命的结束。诗中既有对节日的欢愉,又有对人生的感悟,整体上形成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飞萤元失照”中,萤火虫失去光亮拟人化地表现了生命的无常;“孤光动”则通过拟人表现出月光的孤独情感。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生命短暂的思考以及对节日的眷恋,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哲学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清节”指的是哪个节日?
A. 春节
B. 中秋节
C. 端午节
“飞萤元失照”中的“飞萤”象征什么?
A. 快乐
B. 生命的短暂
C. 明亮的灯光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关于:
A. 对爱情的思考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C. 对自然的描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苏轼的《水调歌头》相比,陈师道的《十五夜月》更加突出个人的孤独与思索,苏轼则是在月光下寻求团圆与希望。两首诗都以月亮为主题,但表达情感的深度和立意有所不同,前者更偏向于乐观和对人情的渴望,后者则是一种内省和对生命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