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3 14:01: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14:01:17
心源本澄静,皎月悬晴空。
利欲一汩之,晶明变尘矇。
扰扰千晓晟,攒攒万铦锋。
昏冥弗自觉,乃与禽犊同。
一朝发深省,妙理仍昭融。
要须大敌勇,钩援临崇墉。
不见箪瓢人,四勿收殊功。
我的心源本是澄澈宁静,像皎洁的明月悬挂在晴朗的天空中。
然而,利欲的侵扰使得清澈的心灵变得模糊不清。
在这纷扰的晨曦中,我的思想像万千利剑一样激烈交锋。
我在昏暗中却浑然不觉,竟和禽兽一样毫无觉悟。
有一天我突然醒悟,深刻的道理依然在心中交融。
要想勇敢面对大敌,必须在险峻的城墙上把握机会。
但我看不见那些简单的人,因而不愿收获非分之功。
真德秀,字子文,号惭愧,南宋时期的诗人和文学家,曾任职于地方官吏。其作品多反映了个人的哲学思考与对社会的观察,风格清新自然,常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该诗作于作者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人世繁华与内心宁静的思考。诗中反映了作者对名利的看法及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显得格外深邃。
整首诗通过对心灵状态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在面对世俗名利时内心的挣扎与追求。开头的“心源本澄静”点明了诗人的本心,接着“利欲一汩之”则揭示了外在环境对内心的侵扰,形成鲜明对比。诗中通过形象的意象,如“皎月悬晴空”与“晶明变尘矇”,体现了清澈与混沌的对立,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意识到自己在纷扰中迷失,感慨“与禽犊同”,直面无知的自省。“一朝发深省”则是转折,揭示了心灵的觉醒与对人生深层次的思考。最后的“要须大敌勇,钩援临崇墉”意在强调面对挑战时,必须具备勇气和智慧,而“不见箪瓢人”则表达了对平凡生活的无奈与对非分之功的拒绝。
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既有对世俗的反思,又有对内心的追求,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醒的自我认识。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反思与内心宁静的追求,强调面对内心与外部挑战时应保持清醒与勇气,拒绝被世俗的成功所迷惑。
诗中“心源本澄静”中的“心源”指的是什么?
“不见箪瓢人”中的“箪瓢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诗中提到的“昏冥弗自觉”表达了什么状态?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真德秀的诗更侧重于内心的思考与挣扎,而王维的诗则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两者都在描绘内心的宁静与对外界的反思,但风格与侧重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