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20: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20:01
秋扇已弃物,寒衣还催装。
偃息觉寒侵,客况入渺茫。
宿疢不时作,难恃筋力强。
畏热亦畏寒,北固人之常。
今此露寒初,畏缩尤周章。
共君蛰寺楼,雨话几对床。
布褐莫禁风,芒鞋莫抵霜。
无聊思往时,意惬交秋凉。
散发醉瑶台,濯足歌沧浪。
悲凉所不识,安知有摧伤。
邻家浊酒香,邻僧不住尝。
亟沽两甆罎,连倒浇酸肠。
敌寒固尚赊,姑遣秋宵长。
少年挽不来,乌兔有底忙。
秋天的扇子已经舍弃,寒衣还催促着要穿上。
躺下休息时感到寒气侵袭,客人状态显得渺茫。
宿疾时常发作,难以依靠强壮的筋骨。
既怕热又怕寒,这是北方人常有的感受。
如今露水初寒,畏惧的心情更加明显。
和你一起在寺庙的楼阁,雨中聊着床前的几句。
粗布衣服挡不住寒风,草鞋也抵挡不住霜冻。
无聊之中思念往日,心情舒畅于秋天的凉意。
散发着醉意在瑶台,洗脚吟唱在沧浪。
悲凉是所不识的,怎知有心中的摧伤。
邻居家传来浊酒的香味,邻寺的和尚也不时品尝。
急忙去买两壶酒,连倒入肚中浇灌酸楚。
抵御寒冷依然显得不足,姑且让秋夜漫长。
年轻时无法挽回,乌兔与时光都忙碌。
董嗣杲,字子美,号孟阳,宋代诗人,生于北方,晚年移居南方。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著称,常常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兼具哲理思考。
此诗创作于秋季,反映了诗人在寒冷的季节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中对寒冷的恐惧与对温暖的渴望,恰恰表现了人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对生命状态的深思。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冬交替的景象,传达了作者对寒冷的敏感和对人情温暖的渴望。开头几句表现出秋季的逼近,扇子弃用、寒衣催促,生动刻画了季节更替带来的变化和内心的不安。接着,诗人通过个人的感受,表达了对健康、生命脆弱的思考,宿疾和身体的无力感让他对未来感到渺茫无助。
在中间部分,诗人描绘了与友人一起在寺庙中避寒的情景,既有雨中谈话的温暖情感,又有对粗布衣物和草鞋无力抵挡寒风的无奈。诗人以“无聊思往时”感慨过往的美好,展现了对往昔青春的怀念,以及对现在孤独的反思。
最后几句,诗人通过邻居的浊酒香味引入酒的主题,表达了对生活中乐趣的追寻,同时又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年轻的时光一去不复返。整首诗在悲凉与乐观中形成对比,既有对自然的敏感,又富有生活的哲思,读来令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描绘对寒冷的畏惧与对往昔的怀念,表达了对生命脆弱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人们在自然环境变化中的无奈,以及对生活温暖的渴望。
诗中提到的“寒衣”指的是什么?
诗人对“寒”的态度是?
“邻家浊酒香,邻僧不住尝”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