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58: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58:46
欲上床。卸头留半妆。残膏衔兽颈,且缝裳。晶环绕指先知冷,偎谁傍。
想要上床休息,却还未完全卸去妆容。残留的脂粉仿佛挂在兽颈上,暂且缝缝衣裳。手指上的晶环已经感到寒冷,依靠着身边的谁呢?
毛奇龄(1625年-1714年),字凤翔,号云山,晚号梅溪,江苏扬州人,清代著名诗人。他以写景抒情见长,诗风清新隽永,常表达个人情感与时事感悟。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人心浮动之时,诗人通过个人的情感抒发,表达对生活琐事的细腻观察与思考。
《摘得新 其三》透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女性在夜晚的思绪与情感。首句“欲上床”透露出一种倦意和对休息的渴望,随后却又因未卸妆而显得犹豫,展示出女性在面临休息与妆容之间的矛盾。残妆的描写不仅仅是外在形象的延续,更是对内心情感的隐喻,暗示着她对生活的依依不舍。
“晶环绕指先知冷”一句,展现了戒指的冷意,象征着孤独与失落。这种冷感与女性的渴望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她对温暖情感的期待和对身边人的依赖。最后一句“偎谁傍”更是直接体现了对温暖的渴望,反映出一种无奈与孤独。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勾勒出女性在夜晚独处时的复杂心理状态,展现了对美好情感的渴望与追求。
整首诗表达了对温暖情感的渴望与孤独感的抒发,通过细腻的意象展示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
诗中的“欲上床”表达了什么?
“残膏衔兽颈”中的“兽颈”有什么象征意义?
诗中提到的“晶环”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毛奇龄的这首诗与李清照的《如梦令》有相似之处,均表现出女性的内心情感与对温暖的渴望。两者都使用了细腻的意象,但毛奇龄的诗更侧重于夜晚的孤独感,而李清照则更多地体现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