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17: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17:47
白马寺不出院僧
作者: 许浑 〔唐代〕
禅空心已寂,世路任多岐。
到院客长见,闭关人不知。
寺喧听讲绝,厨远送斋迟。
墙外洛阳道,东西无尽时。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寺庙生活的思考。诗人内心已经平静,心中没有杂念,对世俗的纷扰也无所谓。寺院里常常有客人来访,但那些闭门不出的僧人却在外面无从得知。寺院的喧嚣声听不到讲经的声音,远处的厨房送来的斋饭也显得迟缓。墙外的洛阳大道上,东西两边似乎无穷无尽。
许浑,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活跃于晚唐。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佛教题材为主,颇具禅意。
本诗写于作者在白马寺的修行生活中,反映了他对寺庙生活的思考和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诗中隐喻了修行者与世俗的割裂,同时也表现了对外界事物的淡漠。
这首诗通过对白马寺僧人生活的描绘,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诗人在开篇以“禅空心已寂”揭示了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暗示了对世俗纷扰的超然和无所畏惧。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描绘了寺院的日常生活,虽然有客人来访,但闭门的僧人却与世隔绝,无法得知外界的变化,这种状态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宁静的对比。
“寺喧听讲绝,厨远送斋迟”,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寺院的生活节奏与外界的不同。寺庙的喧哗与纷扰与平静的讲经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喧嚣之间的矛盾。最后一句“墙外洛阳道,东西无尽时”则引发人们对时间与空间的思考,洛阳道象征着无尽的世俗生活,而闭关的僧人却无法触及这一切,表现出一种脱离世俗的理想状态。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佛教哲理的理解与体悟,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寺院生活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与对外界喧嚣的超然态度,体现了唐代士人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
诗中“禅空心已寂”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忧愁
B. 宁静
C. 激动
“墙外洛阳道,东西无尽时”中洛阳道象征什么?
A. 内心的平静
B. 世俗生活的繁华
C. 寺院的宁静
诗人对外界的态度是怎样的?
A. 渴望参与
B. 无动于衷
C. 感到失落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