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38: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38:13
夏鼎象九州,山经有遗载。
空蒙大荒中,杳霭群山会。
炎海积歊蒸,阴幽异明晦。
奔趋各异种,倏忽俄万态。
群伦固殊禀,至理宁一概。
骇者自云惊,生兮孰知怪。
未能识造化,但大披图绘。
不有万物殊,岂知方舆大。
这首诗描绘了《山海经》中所包含的浩瀚世界。书中的夏鼎仿佛象征着九州,山经中有许多遗留下来的记载。在那空旷而荒凉的地方,群山在朦胧的雾霭中交汇。炎热的海面上蒸腾着浓烟,阴暗的地方则有着不同的光明与黑暗。奔跑着的生物各有不同的种类,瞬息万变,千姿百态。群体之间固然各有各的特性,至理的真理是否能够概括一切呢?那些惊骇的人自称受到惊吓,然而生命之中,谁能真正理解那些奇异的事物?我们未能识别造化的奥秘,只能将其大致地描绘在图画之上。如果没有万物的多样性,又怎能理解这广阔的天地呢?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其文风清新自然,擅长散文和诗词。
创作背景: 《读山海经图》创作于欧阳修对《山海经》的深入研究和对自然界的深刻反思之时,反映了他对宇宙万物的思考与探索。
这首诗不仅是对《山海经》的阅读体验,更是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山海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欧阳修以“夏鼎象九州”开篇,立刻引出国家与地理的关系,接着用“空蒙大荒”描绘出一种广阔而神秘的气氛,给人一种浩瀚无垠的感觉。随着诗句的展开,“奔趋各异种”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多样性,强调了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的独特存在。同时,诗中反复探讨“至理宁一概”的问题,提示我们在面对复杂的自然时,不能简单地以单一的标准去理解。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既有天地自然的描绘,又有对人类觉知的反思,展现出诗人对宇宙的敬畏之心和对生命本质的探求。最终,诗人以“岂知方舆大”结束,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是诗人深邃的哲学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通过对《山海经》的解读,诗歌探讨了自然的复杂性与生命的多样性,强调在对待自然时应有的谦卑与敬畏之心。
诗词测试:
“夏鼎象九州”中的“鼎”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奔趋各异种”,表示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