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画松》

时间: 2025-05-21 14:33:09

诗句

涧底阴森验笔精,笔闲开展觉神清。

曾当月照还无影,

若许风吹合有声。

枝偃只应玄鹤识,根深且与茯苓生。

天台道士频来见,说似株株倚赤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14:33:09

原文展示:

画松 徐夤 〔唐代〕 涧底阴森验笔精,笔闲开展觉神清。 曾当月照还无影,若许风吹合有声。 枝偃只应玄鹤识,根深且与茯苓生。 天台道士频来见,说似株株倚赤城。

白话文翻译:

在深涧的阴森之处检验画笔的精妙,笔触闲适展开时感觉精神清爽。 曾经在月光下照耀却无影,如果允许风吹过应当有声。 枝条倾斜只有玄鹤能识别,根深且与茯苓共生。 天台山的道士频繁来见,说像是一株株倚靠着赤城山。

注释:

  • 涧底:深涧的底部,形容环境幽深。
  • 阴森:形容环境阴暗、幽深。
  • 笔精:指画笔的技艺精湛。
  • 笔闲开展:指画笔随意挥洒。
  • 神清:精神清爽。
  • 玄鹤:传说中的神鸟,象征长寿和高洁。
  • 茯苓:一种药材,象征长寿和健康。
  • 天台道士:指天台山的道士,天台山是道教名山。
  • 赤城:山名,位于浙江天台山附近,道教圣地。

诗词背景: 徐夤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风格清新脱俗。这首《画松》描绘了一幅深山古松的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松树的坚韧和生命力。诗中提到的天台道士和赤城山,增添了神秘和超脱的色彩,反映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画松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松树的坚韧和生命力。首联“涧底阴森验笔精,笔闲开展觉神清”描绘了画松的环境和画家的技艺,表达了画家在幽静的环境中作画的愉悦和精神清爽。颔联“曾当月照还无影,若许风吹合有声”通过对比月光下松树的无影和风吹过松树的有声,突出了松树的静谧和生机。颈联“枝偃只应玄鹤识,根深且与茯苓生”以玄鹤和茯苓为象征,强调了松树的高洁和长寿。尾联“天台道士频来见,说似株株倚赤城”引入了天台道士和赤城山的意象,增添了神秘和超脱的色彩,体现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首联:通过“涧底阴森”和“笔闲开展”描绘了画松的环境和画家的技艺,表达了画家在幽静的环境中作画的愉悦和精神清爽。
  • 颔联:通过对比月光下松树的无影和风吹过松树的有声,突出了松树的静谧和生机。
  • 颈联:以玄鹤和茯苓为象征,强调了松树的高洁和长寿。
  • 尾联:引入了天台道士和赤城山的意象,增添了神秘和超脱的色彩,体现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枝偃只应玄鹤识”,将松树的枝条比作玄鹤,形象生动。
  • 拟人:如“笔闲开展觉神清”,赋予画笔以人的情感和动作。
  • 对仗:如“曾当月照还无影,若许风吹合有声”,通过对比和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深山古松的画卷,展现了松树的坚韧和生命力,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道教文化的向往。诗中的松树象征着高洁、长寿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反映了诗人对这些品质的赞美和向往。

意象分析:

  • 涧底阴森:描绘了深山幽静的环境,营造出一种神秘和超脱的氛围。
  • 玄鹤:象征长寿和高洁,强调了松树的高洁品质。
  • 茯苓:象征长寿和健康,强调了松树的长寿品质。
  • 天台道士和赤城山:增添了神秘和超脱的色彩,体现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玄鹤”象征什么? A. 长寿和高洁 B. 力量和勇气 C. 智慧和学识 D. 美丽和优雅

  2. 诗中的“茯苓”象征什么? A. 长寿和健康 B. 力量和勇气 C. 智慧和学识 D. 美丽和优雅

  3. 诗中的“天台道士”和“赤城山”增添了什么色彩? A. 神秘和超脱 B. 欢乐和热闹 C. 悲伤和忧郁 D. 平凡和朴素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居的宁静和自然美,与《画松》有相似的自然主题。
  • 杜甫的《望岳》:通过描绘泰山,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与《画松》的超脱和神秘色彩形成对比。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画松》: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物,但《山居秋暝》更注重宁静和恬淡,而《画松》则更注重神秘和超脱。
  • 杜甫的《望岳》与《画松》:《望岳》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而《画松》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道教文化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夤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徐夤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徐夤诗歌的背景和风格。
  • 《中国道教文化》:介绍了道教文化的历史和发展,有助于理解诗中道教文化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早上五盘岭 虢州送天平何丞入京市马 感遇 送王大昌龄赴江宁 过燕支寄杜位 敦煌太守后庭歌 首秋轮台 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 题苜蓿峰寄家人 宿铁关西馆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立时三刻 冻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醋海翻波 词严义密 包含违的成语 尣字旁的字 海选 拼音shui的汉字全收录_shui的汉字详解 包含步的成语 繍的简体字怎么写?繍字简体书写详解_汉字书写学习 资聚 肉字旁的字 门字框的字 鬯字旁的字 青钱万选 双笔字怎么写?双笔字的正确书写方法详解 谒假 楷书歌字笔顺详解_正确书写楷书歌字_汉字笔顺学习 雄深雅健 曾乔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