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黄河二首》

时间: 2025-05-22 09:44:16

诗句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09:44:16

原文展示:

黄河北岸海西军,
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
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
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
混一车书弃金玉。

白话文翻译:

在黄河的北岸,海西军队正在集结,
锣鼓声和钟声传遍了天下。
铁骑长鸣,不知道有多少马匹,
胡人高鼻,成群结队地涌来。
黄河的西岸就是我的蜀地,
如果想要安宁,就必须有粮食供应。
我希望能驱动百姓来拥戴君王,
愿意用一车书籍去换取金玉的富贵。

注释:

字词注释:

  • 海西军:指的是海西地区的军队,可能与边疆的战争有关。
  • 椎鼓鸣钟:指锣鼓和钟声,象征着战斗的号召和动员。
  • 铁马:指铁骑,形容骑兵的威武。
  • 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常常与汉人发生冲突。
  • 吾蜀:指诗人所居住的地方,即四川。
  • 供给:提供、供应。
  • 众庶:百姓、民众。
  • 混一车书:意为用书籍换取物质财富,表达对知识的重视。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提到的“铁马”和“胡人”,反映了唐代与边疆民族的战争,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后,国家面临的动荡局势。诗中提到的“戴君王”则表现出对朝廷的期待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一生历经安史之乱,生活困苦,诗歌风格从早期的浪漫转向沉郁,关注社会民生,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国家动荡、民众困苦之时,反映了诗人对战乱的忧虑,对民生困境的关切,以及对国家和君王的期望。诗中展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知识的重视,表达了希望和平与安定的愿望。

诗歌鉴赏:

《黄河二首》以黄河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对边塞战争的关注与对民生困苦的深切同情。开篇以“海西军”引入,展示了战乱的景象,锣鼓声震耳欲聋,传达出一种紧迫感与动员的气氛。“铁马长鸣不知数”更是生动地描绘出骑兵的浩荡,仿佛战斗即将来临。

而后,诗人回归到自己的故乡,提到“黄河西岸是吾蜀”,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对家乡安宁的期盼。诗中“欲须供给家无粟”反映出民众的困境,表明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

最后两句“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则表达了诗人对知识和治国理政的向往,强调了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愿意牺牲物质财富,以换取国家的安定和民众的幸福。整首诗情感真挚,展现了杜甫的家国情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黄河北岸海西军:描绘了北方边境的军队,暗示战争的紧迫感。
  2. 椎鼓鸣钟天下闻:锣鼓和钟声响起,传遍四方,表明战斗的消息。
  3. 铁马长鸣不知数:骑兵的嘶鸣声此起彼伏,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4. 胡人高鼻动成群:胡人如潮水般涌来,形象生动,显示出边疆的紧张局势。
  5. 黄河西岸是吾蜀:诗人自豪地提及自己的故乡,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
  6. 欲须供给家无粟:希望能有粮食供应,反映出民众生活的困苦。
  7. 愿驱众庶戴君王:希望人民能支持明君,表现出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8. 混一车书弃金玉:愿意用书籍换取财富,突出对知识的重视。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椎鼓鸣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铁马”象征骑兵,形象生动。
  • 夸张:如“长鸣不知数”,增强了战斗的紧迫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国家安定与民生幸福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知识与文化的重视,反映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历史与文化。
  • 军队:代表着国家的安危,反映出时局的动荡。
  • 骑兵:象征着力量与勇气,表现出战斗的紧迫感。
  • 书籍:象征着知识与文化,表达出对教育的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海西军”指的是哪个地区的军队?

    • A) 南方
    • B) 北方
    • C) 西方
    • D) 东方
  2. 诗人希望用什么来换取金玉的富贵?

    • A) 粮食
    • B) 书籍
    • C) 兵器
    • D) 银子
  3. “铁马长鸣不知数”中的“长鸣”指的是什么?

    • A) 马的叫声
    • B) 战斗的号角
    • C) 军队的口号
    • D) 号角的声音

答案:

  1. B) 北方
  2. B) 书籍
  3. A) 马的叫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燕歌行》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杜甫的《黄河二首》更加强调社会现实和民生困苦,而王之涣则表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与个人豪情。两首诗在表达情感时,杜甫更倾向于关注百姓,而王之涣则体现了个人的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 《杜甫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游海珠寺 途中纪事 庚午三月闻小警出城呈同年谭郡博仲和兼呈潘挥使 病起将移居蕙曲 赠李庆生 高邮湖 秋篱集字 绿杨湖有感 青溪 游雨花台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有风方起浪 竖心旁的字 两点水的字 塾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長字旁的字 负薪之疾 双笔字怎么写?双笔字的正确书写方法详解 言筌 衬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大汉 屯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刀字旁的字 分水闸 水松 乛字旁的字 拼音shui的汉字全收录_shui的汉字详解 七死七生 门不停宾 铁肩 洽闻博见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