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0 19:57: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19:57:04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儿童拍手闹黄昏,应笑山公醉习园。
纵使先生能一石,主人未肯独留髡。
不肯惺惺骑马回,玉山知为玉人颓。
紫云有语君知否,莫唤分司御史来。
在黄昏时分,孩子们拍着手在嬉闹,应该笑出声来,山公(指李公择)醉倒在习园里。
即使先生(傅国博)能喝一石(相当于一百升),主人却不愿意独自留住那光头(指李公择)。
不愿意在清醒时骑马回去,玉山(指傅国博)知道玉人(李公择)已经醉得无力。
紫云(这里可能指酒)有话想对你说,你知道吗?别再叫分司的御史(官员)来。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婉约并重著称,常通过情感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人生的哲理和自然的美。
此诗作于苏轼与好友李公择、傅国博相聚饮酒时,酒酣耳热之际,诗人借酒兴抒发情感,描绘出一幅轻松幽默的饮酒场景。
苏轼的这首诗通过描绘朋友间的欢聚,展现出一种洒脱和幽默的生活态度。诗开头描绘儿童在黄昏时的嬉闹,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紧接着则转向酒醉的场景,李公择醉倒在习园的画面让人忍俊不禁。苏轼用“纵使先生能一石”来夸赞傅国博的酒量,同时也暗示了饮酒的豪放和无拘无束。接下来的“不肯惺惺骑马回”,则表达了一种醉酒后不愿意回归现实的惬意。
诗中诸多意象如“玉山”、“紫云”不仅增添了诗的美感,还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厚的友情。最后一句“莫唤分司御史来”,则是对繁琐官场的调侃,展现了苏轼对官场束缚的不满和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的幽默和智慧,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围绕饮酒、友情、自由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束缚的反叛,体现了苏轼豪放的个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儿童拍手闹黄昏”中的“儿童”指的是谁?
A. 李公择
B. 苏轼
C. 孩子们
D. 傅国博
“纵使先生能一石”中“先生”指的是谁?
A. 苏轼
B. 李公择
C. 傅国博
D. 官员
最后一句的“分司御史”表达了对什么的态度?
A. 对权力的赞美
B. 对官场束缚的反感
C. 对朋友的怀念
D. 对饮酒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