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玄山观》

时间: 2025-05-07 18:13:33

诗句

来瞻石像看唐碑,一径苍松映碧漪。

闻说宋公曾住此,寄声过客细吟诗。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13:33

原文展示:

来瞻石像看唐碑,一径苍松映碧漪。闻说宋公曾住此,寄声过客细吟诗。

白话文翻译:

我来到这里,瞻仰那石刻的唐代碑文,沿着小路走去,苍翠的松树映照着碧绿的涟漪。听说宋代的公爵曾在这里居住,向过路的人寄托了吟唱的声音。

注释:

  • 来瞻:来此瞻仰。
  • 石像:指的是石刻的碑文。
  • 唐碑:唐朝时期所立的碑石,常用来记录历史或颂扬人物。
  • 苍松:青翠的松树,象征长青和坚韧。
  • 碧漪:清澈的水面泛起的涟漪。
  • 宋公:指的是宋代的某位公爵,可能是与诗人有关的人物。
  • 寄声过客:将自己的吟唱寄托给路过的人,表达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字廷范,号静斋。他是南宋时期的重要文学人物,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和对自然的深刻观察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情感和历史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玄山观》创作于南宋时期,可能是诗人游览某个名胜古迹时的所感所写。该诗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敬仰与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往文人情怀的追忆。

诗歌鉴赏:

《玄山观》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自然美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古碑的瞻仰,表现了对历史的敬仰和对文化的追寻。开头的“来瞻石像看唐碑”,直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历史悠久的场景,唐碑的存在不仅仅是文物,更是文化的象征。在这一句中,诗人巧妙地将“石像”和“唐碑”结合,展现出历史的厚重感。

接下来的“一径苍松映碧漪”,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幽静的美感。苍松的冷峻与碧水的柔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宁静的感受。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画面感,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闻说宋公曾住此,寄声过客细吟诗”,则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表现了诗人对古代文人的追忆和对当下过客的呼唤。这种对话式的表达手法,使得整首诗在承载历史的同时,增添了生活的气息,仿佛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汇。全诗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对文化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来瞻石像看唐碑:诗人通过“来瞻”表达出一种主动的敬仰态度,强调了对历史的关注。
  • 一径苍松映碧漪:描绘了自然环境的美,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 闻说宋公曾住此:此句引入历史人物,增加了诗的厚重感和文化底蕴。
  • 寄声过客细吟诗:通过“过客”体现了人与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苍松映碧漪”,形成了和谐的音韵效果。
  • 比喻:将古碑比作文化的象征,增强了诗意。
  • 拟人:通过“寄声过客”,赋予了过客以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历史文化的敬仰和对自然景观的热爱,表现了诗人对过往文人情怀的追忆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像:象征历史的沉重与文化的积淀。
  • 苍松:象征着坚韧与长青,代表自然的永恒。
  • 碧漪:象征着宁静与柔美,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唐碑”指的是哪个朝代的遗物?

    • A. 唐
    • B. 宋
    • C. 明
  2. 诗人用什么自然元素来映衬环境的美?

    • A. 竹
    • B. 松
    • C. 柳
  3. “寄声过客”中的“寄声”意味着什么?

    • A. 送别
    • B. 传递情感
    • C. 书信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克庄的《玄山观》与王维的《鹿柴》,两首诗都表现了自然景色的优美,但刘克庄更加强调历史文化的厚重感,而王维则更多地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孤寂和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写怀偶成二首 其一 冯唐庙 挽菊坡赵侍制二首 其二 试秋衣有感 题温日观葡萄 西江月(延祥观措霜拟稼轩) 长亭怨慢 三姝媚 送圣与还越 木兰花慢·游船人散後 秋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公耳忘私 浮瓜沈李 飠字旁的字 五洲四海 包含酵的词语有哪些 真力 氏字旁的字 包含帽的词语有哪些 鼠字旁的字 立刀旁的字 明亮亮 蛊慝 应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变生意外 坎坎 萧关 目不别视 瓦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