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08:23: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08:23:51
真兴寺阁
作者:苏轼 〔宋代〕
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
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
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
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
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
写真留阁下,铁面眼有棱。
身强八九尺,与阁两峥嵘。
古人虽暴恣,作事今世惊。
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胜。
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
山川与城墙,模糊地呈现出同样的轮廓。
市民与乌鸦,发出同样的声音。
这座阁楼到底有多高,谁又是为它而建?
我侧身送走落日,伸手去攀那飞星。
当年王中令,砍伐南山的红木。
画作留在阁楼下,铁面的眼睛闪烁着棱角。
身强八九尺,与阁楼一样高耸。
古人虽然狂妄,但他们的成就令人惊叹。
登上这座阁楼的人也气喘吁吁,作者又如何能胜过?
为何不来看看这座阁楼,那些人既勇敢又英俊。
“王中令”指的是王安石,苏轼和王安石的关系复杂而微妙。他们在政治上有过合作,也有过激烈的争论。此句提到王安石斫木,暗指他在政治上的努力和成就。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变,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晚年,他在经历了政治上的波折和人生的起伏后,依然保持着对自然与艺术的热爱,以阁楼作为象征,表达了对过往与未来的思考。
《真兴寺阁》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苏轼通过描绘自然山川与人造建筑的关系,表达了对人类成就与自然的反思。诗中,山川和城郭的“同一形”透露出一种和谐的哲学思考,强调了自然与人类的紧密联系。而“市人与鸦鹊”的同声又暗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的共鸣,展现出生活的日常与宁静。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以阁楼为中心,探讨了人类的努力与成就。提到王安石的斫木,说明了历史的积淀与传承,以及在历史长河中,个体的渺小与伟大。诗的最后,以“其人勇且英”总结,既是对古人的敬仰,也是一种自我激励,鼓励人们勇于追求与探索。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歌的核心思想是对人类成就与自然的反思,强调历史的传承与个体的奋斗。作者通过对阁楼的描绘,引导读者思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问:诗中提到的“王中令”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问: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填空:诗中“身强八九尺,与阁两峥嵘”表现了__与__的对比。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