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9:10: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9:10:26
莫道睢阳覆我师,再兴唐祚匪公谁。
流离颠沛义不辱,去就死生心自知。
政使贺兰非长者,岂妨南八是男儿。
乾坤震荡风尘晦,愁绝宗臣陷贼诗。
不要说睢阳之战使我军覆没,再兴唐朝的事业又有谁能担当?
即使流离失所,我也不辱义士的名声,生死去留心中自有定数。
即使贺兰不是长者,难道南八也不是男儿汉吗?
天地震荡,风尘弥漫,令人忧愁的是宗臣们却落入敌贼的诗句中。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代表性人物之一。黄庭坚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学修养著称,同时也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常常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象的描绘。
《书睢阳事后》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和战争频繁的年代。诗人通过回顾历史事件,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英勇义士的崇敬,体现了他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英雄气概的崇高敬意。诗人以睢阳之战为引,警示后人不要轻言失败,强调义士们的精神永不屈服。诗中流露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忠臣良将的追思,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思考与反省。
诗人在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时,使用了“乾坤震荡风尘晦”的意象,生动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既是对现实的直面,也是对未来的警醒。他在“岂妨南八是男儿”中,呼唤英勇的精神,借以激励同胞为国捧心、奋勇向前。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及对英勇义士的崇高敬意,强调了不屈的精神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睢阳”是指什么?
A. 人名
B. 地名
C. 诗名
D. 国名
诗人强调的“义不辱”是指什么?
A. 个人名声
B. 义士的精神
C. 财富地位
D. 学识才能
诗中“南八”指的是?
A. 南方的山脉
B. 南方的豪杰
C. 南方的城市
D. 南方的诗人
黄庭坚的《书睢阳事后》与杜甫的《春望》均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但黄庭坚更强调个人的责任与义士精神,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未来的无奈与悲伤。两者都体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