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偈》

时间: 2025-04-26 14:15:42

诗句

灵源不动,妙体何依。

历历孤明,是谁光彩。

若道真如实际,大似好肉剜疮。

更作祖意商量,正是迷头认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15:42

原文展示

灵源不动,妙体何依。
历历孤明,是谁光彩。
若道真如实际,大似好肉剜疮。
更作祖意商量,正是迷头认影。

白话文翻译

灵源保持不动,究竟妙体依靠什么呢?
清晰明亮的光芒,究竟是谁在散发?
如果说真如和实际相同,那就好比是剜肉伤疤。
再去揣摩祖师的意图,正是迷失了方向,误认了影像。

注释

  • 灵源:指灵性的源头。
  • 妙体:指灵妙的本体。
  • 历历:清晰、显明的样子。
  • 孤明:独立而明亮的光。
  • 真如:佛教术语,指事物的真实本质。
  • 屠肉剜疮:比喻表面上处理问题,实则伤害根本。
  • 祖意:指祖师的意图或教诲。
  • 迷头认影:比喻误解、迷失真实的本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尼文照(生卒年不详),宋代僧人,擅长诗词与禅理,作品多以道理深邃、意境高远著称。他的诗词常常探讨佛理与人生哲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佛教盛行的时代,反映了作者对佛理的深刻理解与思考。诗中探讨了灵与肉、真与假、明与暗的哲学问题,表现了对人生真谛的迷惘和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探讨了深奥的哲学问题,表达了对真理的追寻与对迷惑的反思。首联“灵源不动,妙体何依”通过对比探讨了灵性的根源与存在的依赖,暗示灵性是自足的,而非依赖于外物。接下来“历历孤明,是谁光彩”更是质疑光明的来源,表现出一种探求真相的渴望。

“若道真如实际,大似好肉剜疮”则是对表面现象的深刻批判,指出仅仅追求表面上的真相,实际上会对内心造成伤害。这种比喻不仅生动形象,更引人深思。

最后两句“更作祖意商量,正是迷头认影”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教义的质疑与反思,揭示了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常常会迷失自我,误解了教义的真正内涵。

整首诗以哲学思辨为主线,语言简练而富有深意,体现出作者对生命、灵性和真理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灵源不动,妙体何依:探讨灵性的不动和存在的依赖关系。
  2. 历历孤明,是谁光彩:质疑光明的源头,强调对真相的追寻。
  3. 若道真如实际,大似好肉剜疮:批判表面的真理,指出其对内心的伤害。
  4. 更作祖意商量,正是迷头认影:反思对教义的理解,揭示误解与迷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好肉剜疮”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表面真理的伤害。
  • 对仗:首句与次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探讨了灵性与实际的关系,批判表面真理,反思对传统教义的理解,体现了对真理追寻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源:象征灵性与智慧的源头。
  • 光彩:象征真理与智慧的显现。
  • 肉与疮:比喻表面的真理与内在的伤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灵源不动”的意思是?

    • A. 灵性保持不变
    • B. 灵性依赖外物
    • C. 灵性无法理解
    • D. 灵性是虚无的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若道真如实际,大似__剜疮”。

  3. 判断题:诗人认为追求表面真理是有益的。(对/错)

答案

  1. A
  2. 好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无门关》:探讨禅理的经典作品。
  • 《心经》:同样涉及真理与空的哲学思考。

诗词对比

与同样探讨哲学思考的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进行对比,王维强调自然与心灵的统一,而尼文照则更注重内在的灵性与外在现实的关系。两者均体现了深厚的哲学思考,但出发点与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鉴赏》
  • 《禅宗与诗词》
  • 《尼文照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登岱 游仙诗 抱黄洞 岳麓寺 清风峡 次白莹青云天梯诗韵 西邻桑间有隙地从可五丈其横五分之一荒蔓瓦 无兔而用鸡毛无直干而用粗竹坐是二者故封川 鸿沟 闰四月夜草亭独坐玩月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肀字旁的字 就位 兀字旁的字 風字旁的字 乐善好义 乱腾腾 里仁 讷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脾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粗开头的成语 克己复礼 矢志捐躯 色字旁的字 糸字旁的字 稚昧 造天立极 边忧 暮景桑榆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