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18: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18:06
《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韵》
刘禹锡〔唐代〕
暮景中秋爽,阴灵既望圆。
浮精离碧海,分照接虞渊。
迥见孤轮出,高从倚盖旋。
二仪含皎澈,万象共澄鲜。
整御当西陆,舒光丽上玄。
从星变风雨,顺日助陶甄。
远近同时望,晶荧此夜偏。
运行调玉烛,洁白应金天。
曲沼疑瑶镜,通衢若象筵。
逢人尽冰雪,遇景即神仙。
引素吞银汉,凝清洗绿烟。
皋禽警露下,邻杵思风前。
水是还珠浦,山成种玉田。
剑沉三尺影,灯罢九枝然。
象外形无迹,寰中影有迁。
稍当云阙正,未映斗城悬。
静对挥宸翰,闲临襞彩笺。
境同牛渚上,宿在凤池边。
兴掩寻安道,词胜命仲宣。
从今纸贵后,不复咏陈篇。
傍晚的中秋夜,空气清爽,阴影下的明月已经圆满。明亮的月光从蔚蓝的海面上升起,分散照耀着通往虞渊的方向。孤独的明月高高升起,似乎倚仗着天上的云彩而旋转。二仪(阴阳)交融,光辉皎洁,万物皆在这清澈的光辉中显得鲜明。明亮的月光照耀着西边的陆地,照亮了上空的深蓝。星星的变化带来了风雨,太阳的轨迹也帮助了陶瓷的制作。远近的人们在同一时间仰望着这晶莹的夜空。月亮如同调制的玉烛,洁白而辉煌,照亮了金色的天际。曲折的水面仿佛是一面瑶镜,通衢之地如同盛大的筵席。遇到的人都如同冰雪,看到的景象仿佛是神仙。引导着素月吞没了银河,清澈的烟雾如同洗净的绿色云烟。水边的鸟儿在露水下警觉,邻近的杵声令人思念微风。水面仿佛是还珠的港口,山峦则如同种下的玉田。剑影沉浮在水中,灯光已然熄灭。形体虽不见,影子在天地间移动。云端的宫阙正好映衬着斗城未曾悬挂。静静地面对着挥舞的笔,悠闲地临摹着彩纸。此情此景如同在牛渚山上,宿泊在凤池旁。兴致掩盖了寻求安逸的道路,词采胜过了命运的仲宣。从今之后纸张将会因为我而珍贵,再也不咏叹那些陈旧的诗篇。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为人正直,文学成就颇高,尤其擅长诗歌创作。刘禹锡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融入个人的情感与哲理思考,典雅而富有个性。
这首诗作于中秋之夜,正值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诗人在这个特别的时刻,借月抒怀,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人间情感的思索。诗中充满了对月光的描绘,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韵》是一首典型的中秋月夜诗。整首诗以月亮为主线,描绘了一个清凉明亮的中秋夜,月光洒落在大地之上,带来宁静与美好。刘禹锡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月光的美丽,以及人们在此时此刻的心境。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意象,如“浮精离碧海”、“曲沼疑瑶镜”等,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的深刻观察。诗人在欣赏月色的同时,抒发了对人的思考,借助月亮的明亮,反映出人们心灵的清澈和高洁。诗中提到“遇景即神仙”,表达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心态。
此外,诗的最后两句“从今纸贵后,不复咏陈篇”更是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创作的自信与追求。他希望能够创作出更具价值的作品,超越以往的成就,体现出他不懈的追求与对文学的热爱。
整首诗以中秋明月为主题,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对人间情感的思考以及对未来创作的信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相辉映,构成了一个和谐美丽的自然画面,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曲沼疑瑶镜”中“瑶镜”指的是什么?
诗人用“逢人尽冰雪”形容什么?
这些作品都展现了古人对月亮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中国古诗词的共同主题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