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5:19: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5:19:57
原文展示:
偶成
司马光
於陵薄三公,桔槔亲灌园。
伯成轻南面,执耒耕丘樊。
渊明耻为令,乞食倚人门。
贤人乐遂志,荣辱安足言。
鄙载夸毗子,结驷乘朱轩。
白话文翻译:
在於陵(地名)努力追赶三公(古代高官),用桔槔亲自浇灌园田。
伯成(指伯乐)轻视南方的地位,手握耒耜在丘陵中耕作。
陶渊明(古代诗人)以不愿做官而自豪,乞讨时倚靠别人的门。
贤者乐于追求自己的志向,荣辱算什么呢?
鄙人(我)自夸比喻子(比喻贪图荣华),驾着华丽的马车乘坐朱色的车辕。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于世。司马光主张节俭治国,提倡儒家思想,反对奢华和贪污腐败。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诗人对官场和理想生活的思考。他以耕作和隐士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反思,也展现了对贤人志向的向往。
诗歌鉴赏:
《偶成》这首诗表达了司马光对个人理想和社会地位的深刻反思。在诗中,诗人通过对比不同的人生选择,展现自己的价值观。开篇提到“於陵薄三公”,展现出一种对高官地位的渴望,但随后的内容则逐渐转向对现实的思考。桔槔亲灌园的画面,生动地描绘了农耕生活的质朴和真实,与追逐权力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接着提到伯乐和陶渊明,前者象征着识才的智慧,后者则代表了对物质世界的超脱与追求内心的宁静。陶渊明的形象让人联想到隐士生活的自由和清高,与社会的荣辱无关。最后,诗人通过“鄙载夸毗子”,揭示了对奢华生活的讽刺,强调了心志与理想的重要性。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展现出司马光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所传达的价值观,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理想,而非仅仅追逐外在的荣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内心的志向与追求,反对对世俗荣华的盲目追逐,倡导清高与自足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桔槔”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农具
C. 一种诗体
答案:B
填空题:陶渊明以__自豪。
答案:不愿做官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贤人认为荣辱是重要的。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司马光与陶渊明的作品,前者更多关注现实与权力,后者则关注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两者都反映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出发点与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