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3:19: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3:19:55
嗟来茂衡,学道如登。
欲与天地为友,欲与日月并行。
万物峥嵘,本由心生。
去子之取舍与爱僧,惟人自缚非天黥。
堕子筋骨,堂堂法窟。
九邱四溟,同一眼精。
不改五官之用,而透声色常为万物之宰,而无死生。
念子坐幽室,炉香思青冥。
是谓蛰虫欲作,吾惊之以雷霆。
哎,罗茂衡,你的学问就像登山一样艰难。
你想要与天地交朋友,想要与日月同行。
万物的生机勃勃,都是源自于心中。
离开你的选择与对僧侣的爱,只有人是自我束缚,天并不责怪。
失去你的筋骨,法理显得高深莫测。
九曲的丘陵与四海的深渊,皆在同一视野中。
不改变五官的功能,而是透过声色来支配万物,生死无常。
想到你静坐在幽暗的室内,炉香袅袅,思绪飘向青冥。
这就像是蛰虫想要苏醒,我用雷霆将其惊醒。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画家。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与苏轼齐名,常被称为“苏黄”。
《杂言赠罗茂衡》写于黄庭坚与友人罗茂衡相识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和劝勉之情。诗中借助友人的学习过程,抒发了对道理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杂言赠罗茂衡》是黄庭坚对朋友的深切关怀,通过对学道的描绘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诗的开头以“嗟来”呼唤罗茂衡,显示出作者对朋友的重视与期望。接着用“学道如登”形象地比喻学习的艰辛,表达了成就非易事。诗中提到“欲与天地为友,欲与日月并行”,展现了作者对广阔自然的向往,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
整首诗以“万物峥嵘,本由心生”深化了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暗示万物的生机与内心的力量密切相关,强调内心的修炼与道理的追求。通过对“去子之取舍与爱僧”的反思,表达了人自我束缚的无奈,揭示了道德与自由之间的矛盾。同时,作者用“念子坐幽室,炉香思青冥”描摹出一种静谧的思考氛围,传达出对内心宁静与智慧的向往。
整首诗在形式上灵活多样,意象丰富,体现出黄庭坚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通过对罗茂衡的劝勉,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也引发读者对道理、自由与内心世界的思考。
诗歌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内心的力量与道理的追求,揭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反映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选择题:诗中提到“学道如登”,这句的比喻主要表达了什么?
填空题:诗中提到“欲与__为友”,请填写空白。
判断题:诗中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疏离关系。(对/错)
以上内容为《杂言赠罗茂衡》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