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11: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11:39
适从伐枯桑,莫悟刃已缺。
蚕工向欲迫,田事不可彻。
丁丁背谷声,役役持柯热。
积薪高於山,焉用先後别。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农民的无奈与辛劳。作者写道,砍伐枯桑树时不知工具的锋刃已经钝了,蚕农急于收获,田间的工作却无法继续。听到锯木的声音,辛勤的农民在炎热的天气里忙于工作。日积月累的柴薪堆得比山还高,又何必在乎先后顺序呢?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提到的“蚕工”和“枯桑”都是古代农业社会中常见的元素,反映了当时农民的辛勤劳作,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青卿,晚号梅村,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和农耕生活,常以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这首诗写于农忙季节,反映了农民在收获季节的艰辛与不易,表面上是描写农具的使用,实际上流露出对农民生存状态的关怀和对勤劳的赞美。
梅尧臣的《和孙端叟寺丞农具十五首其四樵斧》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农民的日常生活。诗中通过“伐枯桑”的动作,引入了农民在生活中常常面临的工具问题,尤其是工具的锋利程度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效率。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得诗歌不仅仅是一首关于农具的诗,更是一种对农民辛劳与困境的深刻思考。
通过“蚕工向欲迫,田事不可彻”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农民在忙碌与急迫中所承受的压力。他们希望能顺利完成农田的工作,但却因为工具的缺陷而难以如愿。这种矛盾的现实,反映了农民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所遭遇的无奈。
最后两句“积薪高於山,焉用先後别”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农民的辛勤积累与对生活的执着。柴薪的积累比山还高,象征着勤劳的成果,却又在平凡中显得不值一提。诗人用这种方式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忽视的真实与深刻,表现了对农民劳动的尊重与同情。
适从伐枯桑,莫悟刃已缺:描述农民在砍伐枯桑时,未意识到工具的刀刃已钝,象征着对现实的无知和对日常生活中小细节的忽视。
蚕工向欲迫,田事不可彻:蚕工急于收获,但因工具问题,田间的工作无法完全进行,反映农民的急迫与无奈。
丁丁背谷声,役役持柯热:描写农民在炎热天气中辛勤工作,声音和忙碌的状态,展现了他们的辛劳。
积薪高於山,焉用先後别:柴薪的堆积象征着勤劳的成果,强调了农民的努力与坚持,最后一句反映出一种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全诗表达了对农民辛劳的同情与理解,反映了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突显了勤劳的价值与生活的不易。
诗中提到的农具主要是什么?
诗中提到“积薪高於山”意指什么?
诗中“莫悟刃已缺”的意思是:
梅尧臣与杜甫的作品都关注社会底层的生活。杜甫的《春望》通过描绘战乱中的百姓生活,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梅尧臣则更注重个体的辛勤与生活的艰难。两者在表达情感上各有侧重,但都反映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