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小石城山记》

时间: 2025-04-26 12:34:23

诗句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

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34:23

诗词名称: 小石城山记

作者: 柳宗元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白话文翻译:

从西山的道口向北走,越过黄茅岭而下,有两条路:一条向西延伸,寻找无果;另一条稍向北而东,只有四十丈,土断而水分,有积石横在其边。其上形似木梁,其旁有堡坞,像个门。透过它看正是漆黑的,投下小石头,洞里传来水声,响亮而激越,良久才停止。环顾四周可以攀登,视野开阔,那里无土壤却生长着美丽的树木,奇特而坚韧,稀疏地向上生长,像是智者所设计的。唉!我怀疑造物者的存在已久,然而现在更觉得确实存在。又觉得奇怪,为什么不在中原,而是放在边疆,千百年来都没有人来利用它,真是辛苦而无用。神灵难道不应该这样吗?那么究竟存在吗?有人说这是为了安慰贤者而让他们在此受辱;也有人说这是气的灵性,不为伟人而单独为此物,所以楚南人少而石多。这两种说法,我都未能相信。


注释:

  • 自西山道口:指从西山的入口。
  • 黄茅岭:地名,黄茅岭是一座山岭。
  • 积石:指堆积的石头。
  • 睥睨:形容物体的形态,像是俯视的样子。
  • 堡坞:古代军事防御工事,类似于城堡。
  • 洞然有水声:形容洞穴中有水流的声音。
  • 嘉树美箭:美好的树木,可能指奇特的植物。
  • 智者所施设:指像智者设计的那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号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及政治家,出生于湖南。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和诗歌以清新脱俗、内容深刻著称。

创作背景:
《小石城山记》写于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期。此时,他在山水之间感受自然的奇妙,并思考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反思。


诗歌鉴赏:

《小石城山记》是一篇充满自然描写的散文,柳宗元在文中通过对小石城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美和奇特。文章开头,作者通过地理描写,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神秘和宁静的自然环境。作者在小石城中发现了奇特的景象,诸如积石、堡坞以及水声等,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

在这篇作品中,柳宗元不仅仅是描述自然的美,更重要的是通过自然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思考。文中提到的“造物者”的怀疑,引发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尤其是在边疆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显得更加复杂。作者的感慨和疑问,传达出对人类存在的冷静反思和对自然的敬畏。

此外,柳宗元对环境的敏感和对社会的不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他独特的思想深度,使这篇文章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有着哲理的内涵。通过对小石城的观察,柳宗元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失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自西山道口径北:从西山的入口向北走,直指目的地。
  • 逾黄茅岭而下:越过黄茅岭,继续向下走。
  • 有二道其一西出: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向西延伸。
  • 寻之无所得:寻找这条路却没有找到什么。
  • 其一少北而东:另一条路稍向北,然后向东。
  • 不过四十丈:距离不过四十丈。
  • 土断而川分:土壤断裂,河流分开。
  • 有积石横当其垠:有堆积的石头横亘在边缘。
  •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石头的形状似乎像是俯视的木梁。
  • 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旁边有堡垒,像是一个门。
  • 窥之正黑:透过这个“门”看进去是漆黑的。
  • 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扔下小石头,听见洞里传来的水声。
  • 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水声激烈,过了很久才停止。
  • 环之可上,望甚远:四周可以攀登,视野开阔。
  •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没有土壤却生长出美好的树木。
  • 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这些树木奇特而坚韧,稀稀落落地向上生长。
  • 类智者所施设也:像是智者设计的那样。
  •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唉!我对造物者的存在已怀疑很久。
  • 及是,愈以为诚有:但此时却更加相信其存在。
  •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又奇怪为什么不在中原。
  • 而列是夷狄:却放在边疆地区。
  •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千百年来没有人来利用它的资源。
  • 是固劳而无用:这真是辛苦而无用。
  •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神灵难道不应该这样吗?那么究竟存在吗?
  • 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有人说这是为了安慰贤者而让他们在此受辱。
  •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也有人说这是气的灵性,不为伟人而单独存在。
  • 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所以楚南人少而石多。
  • 是二者,余未信之:这两种说法,我都未能相信。

修辞手法:

  • 比喻: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将石头比作木梁,增强了形象感。
  • 排比: 通过重复的句式结构,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
  • 反问: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引发读者思考,增加了作品的深度。

主题思想:
《小石城山记》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存在的疑虑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和对现实的失望,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复杂的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石城: 象征自然的奇妙和神秘。
  • 水声: 象征生命的存在和自然的流动。
  • 树木: 象征自然的坚韧和美丽。
  • 堡坞: 象征人类的防御与隔离。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小石城的描绘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也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水声代表生命的韵律,而树木的生长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不屈。堡坞则暗示人类的自我保护和与自然的对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观? A. 河流与山脉
    B. 石头与树木
    C. 城市与乡村
    答案: B

  2. 文中提到的“造物者”是指什么? A. 设计自然的神灵
    B. 人类的创造力
    C. 任何一种生物
    答案: A

  3. 柳宗元在文中表达了对自然的什么情感? A. 厌恶
    B. 敬畏与思考
    C. 无所谓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阳楼记》- 范仲淹
  • 《滕王阁序》- 王勃

诗词对比:

  • 《小石城山记》与《岳阳楼记》对比:
    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但《岳阳楼记》更多地关注历史感和个人情感,而《小石城山记》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哲理的探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柳宗元诗文选》
  • 《唐代文学研究》

以上内容为《小石城山记》的详细分析与解读,希望有助于您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欣赏。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卧病 金缕曲 读公度今别离四章,枨触千端,怅然赋此。 次韵袁升之游云寺鸿庆院山茶之什 偈六首 咏史诗。废丘山 移梅四首 其二 宫词 其二十二 同伍国开谭元定游西山杂咏二十首 其十五 义荣见示和禅月山居诗盥读数过六根洒然但余素不晓佛法今以受持孔子教中而见于穷居之所日用者和成七首 其三 裹钓裘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虚度年华 克限 包含否的词语有哪些 辰字旁的字 谷都 骨鲠之臣 繁体字的书写方法_掌握繁体字书写技巧 草开头的成语 博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朱的笔顺怎么写?朱的笔画顺序详解 屮字旁的字 贝部首的汉字大全_贝部首常用汉字解析 国妆特字的祛斑产品有哪些?这份清单助你快速了解_祛斑产品推荐 樵苏失爨 摔跟头 湘语 馬字旁的字 包含畛的词语有哪些 运筹千里 终始一贯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