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34: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34:23
作者: 柳宗元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从西山的道口向北走,越过黄茅岭而下,有两条路:一条向西延伸,寻找无果;另一条稍向北而东,只有四十丈,土断而水分,有积石横在其边。其上形似木梁,其旁有堡坞,像个门。透过它看正是漆黑的,投下小石头,洞里传来水声,响亮而激越,良久才停止。环顾四周可以攀登,视野开阔,那里无土壤却生长着美丽的树木,奇特而坚韧,稀疏地向上生长,像是智者所设计的。唉!我怀疑造物者的存在已久,然而现在更觉得确实存在。又觉得奇怪,为什么不在中原,而是放在边疆,千百年来都没有人来利用它,真是辛苦而无用。神灵难道不应该这样吗?那么究竟存在吗?有人说这是为了安慰贤者而让他们在此受辱;也有人说这是气的灵性,不为伟人而单独为此物,所以楚南人少而石多。这两种说法,我都未能相信。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号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及政治家,出生于湖南。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和诗歌以清新脱俗、内容深刻著称。
创作背景:
《小石城山记》写于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期。此时,他在山水之间感受自然的奇妙,并思考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反思。
《小石城山记》是一篇充满自然描写的散文,柳宗元在文中通过对小石城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美和奇特。文章开头,作者通过地理描写,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神秘和宁静的自然环境。作者在小石城中发现了奇特的景象,诸如积石、堡坞以及水声等,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
在这篇作品中,柳宗元不仅仅是描述自然的美,更重要的是通过自然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思考。文中提到的“造物者”的怀疑,引发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尤其是在边疆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显得更加复杂。作者的感慨和疑问,传达出对人类存在的冷静反思和对自然的敬畏。
此外,柳宗元对环境的敏感和对社会的不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他独特的思想深度,使这篇文章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有着哲理的内涵。通过对小石城的观察,柳宗元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失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小石城山记》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存在的疑虑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和对现实的失望,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复杂的关系。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小石城的描绘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也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水声代表生命的韵律,而树木的生长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不屈。堡坞则暗示人类的自我保护和与自然的对立。
诗词测试:
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观?
A. 河流与山脉
B. 石头与树木
C. 城市与乡村
答案: B
文中提到的“造物者”是指什么?
A. 设计自然的神灵
B. 人类的创造力
C. 任何一种生物
答案: A
柳宗元在文中表达了对自然的什么情感?
A. 厌恶
B. 敬畏与思考
C. 无所谓
答案: 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内容为《小石城山记》的详细分析与解读,希望有助于您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