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2 19:14: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19:14:52
又和南塘十首
作者: 刘克庄
聚群雷乍喊,乘暗月初斜。
至黠穿怀袖,虽微具爪牙。
麈挥那肯去,扇障不能庶。
近水尤喧聒,殊妨赏藕花。
这首诗描写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雷声,伴随着初升的月亮。细致入微的思考如同小虫钻进了怀袖,虽然微小却也具备了捕捉的能力。即便是挥动着扇子,也无意间让这虫子逃脱;而扇子又无法遮挡喧闹的声响。靠近水边的地方,尤其显得嘈杂,反而妨碍了观赏那盛开的藕花。
本诗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其描写的自然景象和情感反映了宋代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以及对自然美的追求。
刘克庄,字梦阮,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和咏物诗。他的诗风独特,常常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深刻的哲理,作品兼具情感与意象的美。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代。诗人在自然景观中感受到生活的喧嚣与内心的宁静,试图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现实的反思。
《又和南塘十首》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的交织。开篇以“聚群雷乍喊”引出场景,雷声似乎传递着一种紧迫感,恰如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焦虑与不安。接着,诗人通过“乘暗月初斜”描绘出一种微妙的光影变化,暗示着在阴沉的环境中人们依然在寻找光明。
“至黠穿怀袖”一句,深刻表现了诗人对细小事物的敏感与洞察,像小虫穿过衣袖,隐喻着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引发深思的问题。接下来的“麈挥那肯去”,表现出诗人对生活中的无奈与无力感,尽管试图去驱赶那烦恼的虫子,但终究无法摆脱。
结尾的“近水尤喧聒,殊妨赏藕花”,则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与现实的嘈杂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现代人对宁静与美好的追求,以及在生活的喧嚣中难以找到内心平静的困惑。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生存中的无奈与烦恼,呈现出一种深邃的哲理思考。
“聚群雷乍喊”的意思是:
A. 雷声连绵不绝
B. 雷声突然响起
C. 雷声如同低语
诗中的“麈”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虫子
B. 一种扇子
C. 一种花卉
诗中提到的“藕花”象征着:
A. 喧嚣
B. 美好与宁静
C. 生命的无常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写自然景色,但其重心在于山水的宁静,而刘克庄的诗则强调了在自然中感受到的生活喧嚣与内心的矛盾。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但反映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