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15:28:39
浮屠西来何施为,扰扰四海争奔驰。
构楼架阁切星汉,夸雄斗丽止者谁。
僧伽后出淮泗上,势到众佛尤恢奇。
越商胡贾脱身罪,珪璧满船宁计资。
清淮无波平如席,栏柱倾扶半天赤。
火烧水转扫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
影沈潭底龙惊遁,当昼无云跨虚碧。
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籍籍。
愈昔从军大梁下,往来满屋贤豪者。
皆言澄观虽僧徒,公才吏用当今无。
后从徐州辟书至,纷纷过客何由记。
人言澄观乃诗人,一座竞吟诗句新。
向风长叹不可见,我欲收敛加冠巾。
洛阳穷秋厌穷独,丁丁啄门疑啄木。
有僧来访呼使前,伏犀插脑高颊权。
惜哉已老无所及,坐睨神骨空潸然。
临淮太守初到郡,远遣州民送音问。
好奇赏俊直难逢,去去为致思从容。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15:28:39
作者: 韩愈 〔唐代〕
浮屠西来何施为,扰扰四海争奔驰。
构楼架阁切星汉,夸雄斗丽止者谁。
僧伽后出淮泗上,势到众佛尤恢奇。
越商胡贾脱身罪,珪璧满船宁计资。
清淮无波平如席,栏柱倾扶半天赤。
火烧水转扫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
影沈潭底龙惊遁,当昼无云跨虚碧。
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籍籍。
愈昔从军大梁下,往来满屋贤豪者。
皆言澄观虽僧徒,公才吏用当今无。
后从徐州辟书至,纷纷过客何由记。
人言澄观乃诗人,一座竞吟诗句新。
向风长叹不可见,我欲收敛加冠巾。
洛阳穷秋厌穷独,丁丁啄门疑啄木。
有僧来访呼使前,伏犀插脑高颊权。
惜哉已老无所及,坐睨神骨空潸然。
临淮太守初到郡,远遣州民送音问。
好奇赏俊直难逢,去去为致思从容。
浮屠(佛教)从西方来,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四海之内人们纷纷争抢奔忙。
修建高楼大厦,直抵星汉,谁能与这豪华的气势相抗衡呢?
僧伽从淮河、泗河方向而来,气势之盛更为众佛所惊叹。
越商和胡贾摆脱了身上的罪过,满船的珪璧财富何必算计呢?
清澈的淮水平静如席,栏柱斜倚在半空的红色夕阳下。
水流被火焰扫荡,空旷的地面显得虚无缥缈,突兀的山峰高达三百尺。
影子沉没于潭底,惊动了藏在其中的龙,白天无云,天空清澈碧蓝。
请问这经营的一切到底是谁在操持,道人澄观的名声在世上广为传颂。
我曾在大梁之下从军,进出过满屋的贤士豪杰。
大家都说澄观虽然是个僧徒,但如今才华横溢的官员却少之又少。
后来从徐州寄来书信,纷纷的过客又何曾记住他呢?
人们说澄观是位诗人,他的诗句新颖独特,引人争相吟咏。
对着风长叹却看不见他,我想收拾心情戴上帽子。
洛阳的秋天渐渐深了,让我厌倦了孤独,敲门声在耳旁如啄木。
有位僧人来访,呼唤我前去,犀首高耸,面颊上显得威武。
可惜我已老去,无法再有所作为,静坐观望,心中不禁潸然泪下。
临淮的太守初到这个郡,远远派遣州民送来音信。
好奇欣赏才俊的机会实在难得,匆匆忙忙间,只能让思绪随之沉淀。
作者介绍: 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及政治家,主张古文运动,提倡返璞归真,重视道德与理性。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韩愈晚年,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同时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文化现象的思考,尤其是对僧侣生活和诗人身份的关注。
这首诗以送别僧人澄观为主题,既表现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又流露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诗中通过描绘江景、建筑、以及对澄观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头通过“浮屠西来何施为”引出对僧侣生活的思考,接着描述了淮水的平静与栏柱的斜倚,形成一种恬静的氛围。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对澄观的赞美逐渐增强,称其才华横溢,令人钦佩。
整首诗语言朴实而意象丰富,运用对比手法,如“火烧水转扫地空”,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与人的渺小。澄观的形象在诗中逐渐清晰,诗人不仅以友人的身份表达了对他的钦佩,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年迈、无所作为的感慨,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
最后,诗人对时局的无奈与对友人的深情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在送别中显得格外沉重而又富有哲理,深刻展现了韩愈对人世的感悟与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澄观的描绘,表现了对才华与人生态度的思考,掺杂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展现了韩愈对社会的关注与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诗人对社会、自然与自我的思考。
诗词测试:
浮屠在诗中指的是哪种建筑?
澄观被称作什么样的人?
诗中“清淮无波平如席”是什么意思?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的分析与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送僧澄观》的深刻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