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5: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25:09
原文展示:
竹下残雪 丘为 〔唐代〕
一点消未尽,孤月在竹阴。 晴光夜转莹,寒气晓仍深。 还对读书牖,且关乘兴心。 已能依此地,终不傍瑶琴。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竹林下的残雪还有一点未融化,孤独的月亮挂在竹林的阴影中。晴朗的夜晚,月光变得晶莹剔透,清晨的寒气依然深重。我对着窗户读书,暂时关闭了随兴而动的心。我已经能够依靠这个地方,最终不再依赖瑶琴。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丘为,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冬日的夜晚,诗人观察到竹林下的残雪和孤独的月亮,感受到夜晚的宁静和清晨的寒气,从而引发了对隐逸生活的思考和表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竹林下的残雪和孤独的月亮,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雅艺术的超越。诗中的“晴光夜转莹”和“寒气晓仍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夜晚的宁静和清晨的寒意。最后两句“已能依此地,终不傍瑶琴”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满足和对高雅艺术的超越,体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雅艺术的超越,体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的“孤月”象征什么? A. 孤独 B. 宁静 C. 寒冷 D. 晶莹
诗中的“晴光夜转莹”和“寒气晓仍深”形成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比 D. 对仗
诗中的“终不傍瑶琴”表达了什么? A. 对高雅艺术的依赖 B. 对高雅艺术的超越 C. 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D. 对世俗的超越
答案: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