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42: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42:38
原文展示: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唐代〕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白话文翻译:
在山峰的最高处有一间茅屋,直直地向上攀登了三十里。敲门却没有僮仆回应,窥看屋内只有桌子和几案。如果不是驾着柴车出行,那应该是在秋水中垂钓。我们错过了相见的机会,只能徒劳地仰望。新雨后的草色清新,晚风中松树的声音传入窗内。在这样的幽静之地,心灵得到了满足和洗涤。虽然没有宾主相待的情谊,却颇能体会到清净的道理。兴致尽了才下山,何必一定要等到那个人呢。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丘为,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隐逸生活和自然景色,风格清新自然。此诗描绘了诗人寻找隐士而不得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诗人游历或隐居时所作,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人际交往的淡泊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寻找隐士而不得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诗中“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描绘了隐士居所的偏远和高远,而“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则表现了隐士的简朴生活。诗人通过对隐士可能活动的猜测(“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想象和向往。最后,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满足。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人际交往的淡泊态度和对清净道理的体会。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绝顶一茅茨”中的“茅茨”指的是什么? A. 茅屋 B. 茅草 C. 茅车 D. 茅山 答案:A
诗中“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中的“巾柴车”指的是什么? A. 驾着柴车出行 B. 驾着巾车出行 C. 驾着柴车垂钓 D. 驾着巾车垂钓 答案:A
诗中“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中的“差池”指的是什么? A. 差距 B. 错过 C. 差异 D. 差错 答案:B
诗中“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中的“契幽绝”指的是什么? A. 契合幽静的境地 B. 契合幽深的境地 C. 契合幽暗的境地 D. 契合幽美的境地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