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53: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53:18
闻说年来贫更甚,
生涯和地与锥无。
通身是手承谁力,
方信常人实若虚。
听说这些年来生活更加贫困,
生存的方式与耕地和锥子无异。
全身都是手臂,这些力量是承受谁的呢?
才相信普通人的生活实在是虚无。
王之道,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诗风清新自然,常常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民生困苦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贫困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与对人类苦难的思考。
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作者对生活贫困的深刻体悟。开头两句直接点出生活的困苦,不仅反映了个体的生存状态,也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悲惨现状。诗人通过对生活的描绘,揭示了在极端的贫困中,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缺失。接下来的两句则进一步深入,表达了对人力和社会支持的思考,流露出一丝无奈和孤独感。诗人用“通身是手”来形容生活的艰辛,暗示着即使全身都是劳动的结果,但依然无法摆脱贫困的现实。整首诗在平淡中透出深邃的哲理,令人深思,既有对苦难的感慨,也有对人生命运的思索。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类生活困境的深刻思考,揭示了在贫困面前,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缺失,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无奈。
诗中提到的“锥”象征什么?
A. 富有
B. 生存的工具
C. 休闲
D. 学习
“通身是手”这句诗的意义是什么?
A. 生活富裕
B. 劳动的艰辛
C. 休息的方式
D. 人际关系
诗人对普通人的生活态度是:
A. 满足
B. 悲观
C. 乐观
D. 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