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55:45
法官道家流,修奉有年所。
灵验感人多。
时贤赠诗句。
一日来访予,三揖进宾庑。
函袖出异书,雷文加释注。
涤手遍披阅,因果皆有据。
纷纷奏汉后,死者略可睹。
权量巧心计,悖道忘君父。
贪淫蔑仁义,往往涴斤斧。
质经吾圣人,有理无其故。
迨乎震夷伯,隐慝才显露。
嗟乎三代前,朴实犹近古。
后者业中炽,日甚造罪苦。
不然子之书,何乃遽有许。
自居田野间,兹事闻亦屡。
又知今视者,已复不胜数。
蠢彼无知辈,徒诵孝悌语。
人貌犬彘心,埋头入秽污。
俯仰多厚颜,劬劳忍深负。
目前恣为乐,遑恤盈墨簿。
愿子持此书,鑱石置通衢。
比屋得大诫,毋致烦天诛。
下愚终不移,自取任从渠。
有能用斯言,任籍登不诬。
脱或秘费示,与道终悬殊。
述此赠行色,子其信否乎。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55:45
赠上官法师
作者:李吕 〔宋代〕
法官道家流,修奉有年所。
灵验感人多。时贤赠诗句。
一日来访予,三揖进宾庑。
函袖出异书,雷文加释注。
涤手遍披阅,因果皆有据。
纷纷奏汉后,死者略可睹。
权量巧心计,悖道忘君父。
贪淫蔑仁义,往往涴斤斧。
质经吾圣人,有理无其故。
迨乎震夷伯,隐慝才显露。
嗟乎三代前,朴实犹近古。
后者业中炽,日甚造罪苦。
不然子之书,何乃遽有许。
自居田野间,兹事闻亦屡。
又知今视者,已复不胜数。
蠢彼无知辈,徒诵孝悌语。
人貌犬彘心,埋头入秽污。
俯仰多厚颜,劬劳忍深负。
目前恣为乐,遑恤盈墨簿。
愿子持此书,鑱石置通衢。
比屋得大诫,毋致烦天诛。
下愚终不移,自取任从渠。
有能用斯言,任籍登不诬。
脱或秘费示,与道终悬殊。
述此赠行色,子其信否乎。
这首诗的作者写道,上官法师修道多年,信奉道教,灵验之事感动了很多人,许多贤士都为他写诗。有一天,他来拜访我,我热情接待,三次鞠躬进了客厅。法师从怀中拿出一本特殊的书,里面有雷文的注释。我洗手后认真阅读,书中因果关系都有根据。自汉朝以来,死去的人似乎都可以看到。权谋和巧妙的心计使人悖逆道义,忘却君父。贪婪和淫乱蔑视仁义,往往导致祸害。质朴的经典在我圣人那里是有理可依的,但如今却没有根本原因。自震夷伯以来,隐秘的才华显露出来。可叹三代以前,朴素的道德仍然接近古代。后来的人们在业绩中愈加炽热,罪苦不断加重。否则,难道你的书籍为何如此迅速得到许诺?我身处田野之间,这样的事情我也时常听闻。如今的世人,已经无法胜数。那些愚蠢无知的人,只会背诵孝悌的语句。人的外表如犬彘,内心却埋头于污秽。抬头低头皆是厚颜无耻,辛苦劳作却深感被辜负。眼下只顾享乐,哪里顾得上盈满的墨簿。希望你能持这本书,刻石立于大街。让家家户户都得到警戒,不要自取天谴。愚蠢的人终究不会改变,任由他们去。若有能用此言的人,任凭其登高不被冤屈。即使秘密的费用示人,与道理终究悬殊。写下这赠言,愿你能相信吗?
李吕,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其诗歌传达对道教和世道的理解而闻名。其作品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道德的思考。
《赠上官法师》是李吕赠与法师的诗作,表达了对法师的敬仰与对世道的忧虑。该诗反映了当时社会中道德沦丧和人心不古的现象,提醒世人要回归真理与道义。
这首诗充满了对道德沦丧的深刻反思和对道教信仰的坚定支持。作者通过对法师的赞美开始,进而展开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展现出他对人性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洞察。诗中描绘的因果关系,使人意识到行为的后果,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李吕在诗中提到的“贪淫蔑仁义”,反映出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失望,认为人们只顾享乐而忘记了德行。通过对比古代与当代的道德观念,展现出一种对古朴价值的怀念和对现代人道德缺失的批评。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情感深邃,既有对法师的敬仰,又有对世道的忧虑,显示了诗人对社会责任感的重视。诗中借用道教的元素,不仅是对法师的赞美,也是对社会现状的独立思考,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接下来的句子逐渐引向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具体分析如上。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道德沦丧的批判和对古代道德观念的怀念,强调了修身齐家的重要性,以及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强调了道德、智慧与自然的和谐。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赞美法师
b) 批判社会风气
c) 表达个人情感
诗中提到的“贪淫蔑仁义”指的是什么?
a) 道德的缺失
b) 人际关系
c) 自然现象
李吕在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拟人
b) 对仗
c) 夸张
与王维的《送别》相对比,李吕通过批判社会现象展现了更强的道德关怀,而王维则更多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