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22:30:07
我嗟世人,谁实与谋。
生伏其庐,死安於丘。
既成不化,窘若絷囚。
我行四方,所见或不。
江海之民,生托于舟。
前炊釜鬵,後凿匽溲。
昼设豆觞,夕张衾稠。
出入涛澜,归宿汀洲。
与风皆行,与水皆浮。
坐食网罟,以鱼去留。
居无四邻,行无朋俦。
胡貊之民,驾车以游。
外缠毳韦,内辑貂鼬。
美水荐草,驱马纵牛。
逐射兔鹿,聚爬薪槱。
食肉饮水,雨雪相咻。
草尽水乾,风卷云收。
所至成群,不怀一陬。
今我柰何,横自绸缪。
翼为华堂,涌为层楼。
缭以修垣,贯以通沟。
势穷物变,何异一沤。
弃之不忍,徒去莫由。
矧兹士夫,泛焉周流。
如燕巢春,知不期秋。
修椽高栋,徒与民仇。
一日安居,百年怨尤。
我兄和仲,塞删立柔。
视民如伤,有急斯周。
视身如传,苟完不求。
山磐水嬉,习气未瘳。
岂以吾好,而俾民忧。
颍尾甚清,湖曲孔幽。
风有翠幄,雨有赤油。
匪舟匪车,亦可相攸。
民曰公来,庶几无愁乎。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22:30:07
我嗟世人,谁实与谋。
生伏其庐,死安於丘。
既成不化,窘若絷囚。
我行四方,所见或不。
江海之民,生托于舟。
前炊釜鬵,後凿匽溲。
昼设豆觞,夕张衾稠。
出入涛澜,归宿汀洲。
与风皆行,与水皆浮。
坐食网罟,以鱼去留。
居无四邻,行无朋俦。
胡貊之民,驾车以游。
外缠毳韦,内辑貂鼬。
美水荐草,驱马纵牛。
逐射兔鹿,聚爬薪槱。
食肉饮水,雨雪相咻。
草尽水乾,风卷云收。
所至成群,不怀一陬。
今我柰何,横自绸缪。
翼为华堂,涌为层楼。
缭以修垣,贯以通沟。
势穷物变,何异一沤。
弃之不忍,徒去莫由。
矧兹士夫,泛焉周流。
如燕巢春,知不期秋。
修椽高栋,徒与民仇。
一日安居,百年怨尤。
我兄和仲,塞删立柔。
视民如伤,有急斯周。
视身如传,苟完不求。
山磐水嬉,习气未瘳。
岂以吾好,而俾民忧。
颍尾甚清,湖曲孔幽。
风有翠幄,雨有赤油。
匪舟匪车,亦可相攸。
民曰公来,庶几无愁乎。
我感叹世人,谁能真正与我同谋?生在自己的房舍里,死在安稳的土丘上。既然一切都成定局,生活岂不是如同被囚禁的囚徒?我行遍四方,所见的或许也不多。江海的人民,生活寄托于小舟之上。前面在烹饪,后面在凿水。白天摆上酒杯,晚上铺上厚被。出入波涛之间,归宿于小洲上。与风同去,与水共浮。坐在渔网旁,依鱼而生。居无四邻,行无友朋。胡人的百姓,驾车游荡。外裹兽皮,内藏貂毛。美丽的水草,驱马纵牛。猎取兔子鹿,聚集柴薪。吃肉喝水,雨雪交加。草尽水干,风卷云收。到处成群,却没有一处安宁。如今我何以自处,徒然地绸缪。庙堂高耸,楼阁层叠。修建围墙,通畅沟渠。势穷物变,何异于一场沤烂。抛弃一切不忍,徒然离去无由。更何况士夫,漂泊四方。如同燕子春归,知道秋天未期。高楼大厦,徒然引民怨。一日安居,百年怨尤。我的兄弟和仲,固执而柔弱。视民如伤,遇急则周。视身如传,苟且完好不求。山石水面,习气未去。岂因我个人的快乐,而使民众忧愁?颍水非常清澈,湖曲极其幽深。风有翠色的帷幕,雨有红色的油幕。非舟非车,也可作为依靠。民众说您来了,或许就没有忧愁了?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颍滨,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苏辙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以诗、文、词、赋闻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气,也有细腻之情。
《颍州择胜亭诗》创作于苏辙的晚年,时值北宋中期,政治腐败、民生困苦,诗中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忧虑与对民众疾苦的同情。诗作反映了他对士人的自省与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颍州择胜亭诗》是一首表现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人世纷扰的感慨之作。诗中,苏辙以直白而又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海之民的漂泊不定、生活困苦,表现出他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关注。诗人在描绘自己行遍四方的孤独与无奈时,流露出对归属与安宁的渴望。他的内心充满了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与忧虑,尤其是对当权者的不满与失望。
诗中反复出现的“与风皆行,与水皆浮”,不仅表现了生活的无常,也象征着人们在社会洪流中难以掌控自己的命运。随之而来的,是对士人的自省和对社会责任的思考。“视民如伤,有急斯周”,可见他对当权者应有的责任心,尤其在对待民生问题时,表现出一种忧虑与责任感。
整首诗既有悲凉的现实感,又有一种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苏辙在诗中以质朴的语言,传达了对于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反映出他作为士人的良知与担当。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与对民众疾苦的同情,反映出他作为士人的良知与担当。诗中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揭示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
苏辙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与风皆行,与水皆浮”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提到“江海之民,生托于舟”,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苏辙的《颍州择胜亭诗》通过对个人漂泊生活的描绘,反映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与对民众疾苦的同情。杜甫的《春望》则通过对国家动荡的描绘,表现了对家国情怀的深刻思考。两者虽有不同的侧重点,却都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关切与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