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51: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51:41
昔我在广陵,怅望柴桑陌。
长吟饮酒诗,颇获一笑适。
当时已放浪,朝坐夕不夕。
矧今长闲人,一劫展过隙。
江山互隐见,出没为我役。
斜川追渊明,东皋友王绩。
诗成竟何为,六博本无益。
从前我在广陵,遥望柴桑的田间小路。
长吟饮酒作诗,常常得到一笑的适意。
那时我已经放浪不羁,早晨坐着,晚上不回家。
何况如今我已成了一个长时间闲散的人,
一场劫难已经过去,光阴如箭。
江山的景色时隐时现,成了我工作的牺牲品。
沿着斜川追寻陶渊明,东岸有王绩的友谊。
诗成了又有什么意义呢,六博游戏本来就是无益的。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散文、词作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且风格多样,个性鲜明。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的晚年,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过去放荡生活的回忆。诗中融合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当下生活的反思,体现了他对人生的哲思。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是一首充满人生感悟和哲理的诗作。诗中通过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与对现状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闲适的向往。开头两句,苏轼回顾自己在广陵时的生活,感叹柴桑的田园风光,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享受。接下来,诗人用“放浪”一词自嘲,表现出他对放纵生活的无奈与反思。随着时间推移,诗中“长闲人”的身份让他意识到生活的短暂,感慨“光阴如箭”,引发他对过往岁月的珍惜。
在此背景下,诗人提到江山景色的隐现,暗示自己在繁忙生活中的困扰和对自然的渴求。他追寻陶渊明,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提到友人王绩,传达出对友情的珍视。最后一句“诗成竟何为,六博本无益”,则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迷惘与对生存意义的思考,显示出一种对虚无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具有深厚的哲理性和人文关怀,是其文学风格的真实写照。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苏轼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反映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友情、自然的珍视。
苏轼在广陵时常常做什么?
诗中提到的“长闲人”指的是?
六博在诗中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