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53: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53:47
去寺犹一里,隔林闻不声。
安知客乘兴,山下远相迎。
离开寺庙还有一里路,隔着树林听不到任何声音。
谁能知道远道而来的客人,山下正在热情相迎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该诗并没有直接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诗人对自然风光与人情交融的细腻观察。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及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闻名,主张政治清明、重视历史的教训,作品风格简练、朴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晚年,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与人情的细腻感受,反映出他在清静的环境中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灵山寺流泉》通过描绘离寺庙不远的风景,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诗的前两句“去寺犹一里,隔林闻不声”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山林画面,给人一种恬静而又略显孤寂的感觉。诗人用“闻不声”表达出与世隔绝的宁静,而“安知客乘兴”则带出一丝温暖和期待,暗示着即将到来的友人将打破这种静谧,带来欢愉和生机。
整首诗构造精巧,前半部分描绘了环境的寂静和距离,后半部分则通过对客人热情迎接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这样的结构不仅增强了诗的层次感,也深化了情感的表达。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出诗人对友人来访的期待和对自然宁静的珍视,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去寺犹一里”中的“一里”指的是:
A. 距离
B. 时间
C. 地点
D. 心情
诗人问“安知客乘兴”,这句话的意思是:
A. 如何知道
B. 为什么知道
C. 谁知道
D. 何时知道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友人的情谊,两者在意象上有相似之处,但王维更强调了自然与人心的合一,而司马光则更倾向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两者都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