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12: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12:47
原文展示:
匍匐岐山下,三呼已过时。臧孙虽有后,伯道竟无儿。自是终身痛,空留一县悲。老人休雨泪,转面即逢伊。
白话文翻译:
在岐山下匍匐前行,三次呼喊已成过去。臧孙虽有后代,伯道却终究无子。这自是终身的痛苦,只留下一县的悲伤。老人不要再流泪,转过脸就能遇见他。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舜民,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善于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张舜民在哀悼某位已故的县令时所作,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思和对生命的无常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诗中“匍匐岐山下,三呼已过时”描绘了哀悼的场景,而“臧孙虽有后,伯道竟无儿”则通过典故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后继无人的悲哀。最后两句“老人休雨泪,转面即逢伊”则带有安慰和希望的意味,暗示着生命的循环和重逢的可能。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哀悼和生命的无常,通过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表达了深切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伯道竟无儿”使用了哪个典故? A. 伯道无儿 B. 臧孙有后 C. 三呼已过时 D. 匍匐岐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意味? A. 哀伤 B. 安慰 C. 愤怒 D. 绝望
诗中“臧孙虽有后”与“伯道竟无儿”形成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对比 C. 拟人 D. 对仗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