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08: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08:23
己酉岁十一月二十六日避寇至龙潭院十二月十五日作五首 其五
作者:洪炎
宵旰忧虽切,咨谋策靡长。
筑坛推骑劫,假节得糜芳。
已矣重江险,哀哉古豫章。
蓬茅今在否,矫首恨难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夜以继日的忧虑中,尽管深感焦虑,但谋划的计策却显得无济于事。筑坛祭祀的行为只是为了应对骑兵的劫掠,而借助节日的名义却只得到些许的美好回忆。重峦叠嶂的江河已然消逝,古老的豫章之地令人哀伤。如今那片蓬草和茅舍是否依旧存在,仰首长叹,心中难以忘怀。
作者介绍
洪炎,南宋时期的诗人,出身于动荡的历史背景中,文人多在战乱中颠沛流离。他的诗作常蕴含着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时局的忧虑,风格悲切而深沉。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己酉年(即宋理宗绍定年间),时值战乱,诗人被迫避难。诗中反映了对国家动荡、故乡失落的感慨,展现了一个文人在乱世中对生存与理想的思考。
洪炎的这首诗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凝练而富有层次的特点。开篇“宵旰忧虽切,咨谋策靡长”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内心状态。日夜的忧虑并没有换来有效的策略,这种无奈感令人心疼。接下来的“筑坛推骑劫”则是对战乱背景的具体描绘,祭坛的建立不仅是祭祀,更是对抗外敌的象征。诗中“假节得糜芳”一语,流露出对昔日美好时光的怀念,而如今却只能寄托于节日的名义,令人感到无比惆怅。
最后两句“已矣重江险,哀哉古豫章”,表达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感慨。“蓬茅今在否,矫首恨难忘”则是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仿佛在问那片熟悉的土地是否依然存在。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传达出对家国的忧虑与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层次感。比如,“宵旰忧虽切”与“咨谋策靡长”形成鲜明对照,展示了外部环境与内心感受的冲突。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家国的忧虑、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展现了文人面对乱世时的无奈与悲情。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宵旰”指的是哪种状态?
A. 只在白天
B. 日夜交替
C. 只在夜晚
D. 早晨与黄昏
“假节得糜芳”中的“假节”指的是什么?
A. 真实的节日
B. 借助节日的名义
C. 过节时的欢庆
D. 节日的快乐
下列哪一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A. “已矣重江险”
B. “哀哉古豫章”
C. “蓬茅今在否”
D. “咨谋策靡长”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洪炎与杜甫的作品都表现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与对故乡的思念。杜甫在《春望》中同样描绘了战乱带来的苦痛与失落,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