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23:08: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23:08:00
吾粤东西樵,角立不相让。
飞云与大科,尤为两山望。
罗浮吾未到,到此神已壮。
七十青芙蓉,须萼俱内向。
群峰奇自眩,此独正无傍。
凛然立虚无,顾盼谁与抗。
有如古帝王,端冕朝将相。
宿云苦不去,吟目讵能放。
林峦互出没,岩谷相演漾。
浑疑堕海岛,出没随涛浪。
呼谁挽天风,一扫呈万状。
我在广东的东西两岸伐木,彼此并不相让。
飞云与大科山,尤其像是一对相望的高峰。
罗浮山我尚未到达,但此地的神韵已经让我心壮。
七十朵青色的芙蓉花,花瓣都朝内含蓄。
群山的奇异自让我目眩,这里独自巍然无旁。
我巍然立于虚无之间,回头张望,谁能与我抗衡?
就像古代的帝王,端坐于朝堂之上。
停留的云朵难以驱散,我的眼光又怎能放松?
林峦时隐时现,岩谷在相互荡漾。
我犹如置身于海岛,随波逐浪而出没。
呼唤谁来挽住这天风,一扫万状的云烟。
徐良琛,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主要以山水诗闻名。其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此诗创作于徐良琛游历大科山之际,借山水之景抒发个人情怀与对自然的敬畏。
《大科峰》通过对大科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描写了山的苍翠与壮丽,群峰的奇特与神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沉醉与对生命的思索。开篇以“吾粤东西樵”引入,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随后通过“飞云与大科”展现出山峰的雄伟和高耸。诗中反复出现的“独”字,强调了诗人在这片自然中感受到的孤独和独特的体验。
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对仗,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尤其是最后两句“呼谁挽天风,一扫呈万状”,更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渴望与挑战。整首诗不仅是对大科山的描绘,更是对人生态度的反思,体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与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诗人在山水之间寻求一种超然的境界,体现出一种追求自由与解脱的精神。
诗中提到的“罗浮”是指哪个地方?
A. 山脉
B. 河流
C. 城市
D. 湖泊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战争
B. 对自然的敬仰与人生的思考
C. 爱情
D. 乡愁
“呼谁挽天风”中的“天风”代表什么?
A. 自然力量
B. 心灵的呼唤
C. 人类的愿望
D. 以上皆是